
沅水湯湯,五溪匯流。在中國版圖上,湘西南邊陲有一片被大自然精心打造的文明之地,像珍藏的翡翠,隱藏在湖南大湘西地區的層巒疊嶂之中。
它如此低調,不事張揚,但這裏的底蘊卻如此厚重:孕育了七千年的農耕文明,見證了商賈雲集的繁華盛景,親歷了民族抗戰的勝利時刻,也演繹着內陸山城向開放前沿的華麗蛻變。
這裏就是懷化,一個懷景懷鄉懷味的地方。
懷化是一處懂你如家的文明地標——它以五溪的奔流懂得你的豪情,以千年古鎮的肌理懂得你的鄉愁,以萬家燈火的溫暖懂得你的疲憊。
近日,記者隨採訪團來到懷化,走遍」三江一灣「,聆聽這片「福地」的絮語,聽到的不僅是水聲潺潺,更是歷史與未來的交響。
從7800年前的碳化稻穀,到改變世界的雜交水稻;從「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千古絕唱,到「一紙降書落芷江」的民族榮光;從「火車拖來的城市」到「對外開放的前沿」……
隨着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的舉辦,海內外的人氣正在這裏迅速聚集,低調而厚重的「福地」懷化,再也藏不住了。
水寫歷史 江河孕育的文明密碼
「沅有芷兮澧有蘭」,屈原筆下的詩句,不僅賦予了芷江詩意的名字,更揭示了沅水流域深厚的人文底蘊。千里沅江,如同一條文明的大動脈,滋養着兩岸的土地與人民。
「水是文明的搖籃。」在懷化,完美詮釋了此話的真諦。沅水及其支流舞水、巫水、渠水等組成的龐大水系網絡,不僅塑造了這裏的自然地貌,更奠定了人文格局。

安江因水勢平緩得名「安寧」,洪江因兩江交匯浩蕩水勢得名,芷江因岸芷汀蘭得名,榆樹灣因回水倒流處屹立的古榆樹得名……每一個地名都是一部微縮史,記錄着人類與水相處的智慧。
這些因水而興的城鎮,串聯起了沅水流域的商貿與文化脈絡。從古至今,江河一直是連接懷化與外界的重要通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沅水就是楚蜀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明清時期,這裏更成為西南地區物資集散和貿易往來的黃金水道。
水,不僅是懷化人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更是文化認同與精神歸屬的象徵。它流淌在懷化的血脈中,塑造了這座城市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性格特質。
一顆種子 穿越七千年的農耕奇跡
來到懷化安江,這個看似普通的湘西小鎮,卻隱藏着中國農耕文明的驚人密碼。
2005年,高廟遺址的考古發現震驚世界。其中發掘的碳化稻穀粒,將中華稻作文明推至距今7800年前。這意味着,早在七千多年前,懷化的先民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

高廟遺址出土的白陶器上,出現了鳳凰圖案、獠牙獸面紋和太陽紋等神秘紋飾,展現了史前人類的精神世界和藝術造詣。這些發現改寫了長江中遊地區的文明史,證實了沅水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巧合。與高廟遺址隔江相望的安江農校,袁隆平院士在這裏從事教學及雜交水稻研究長達37年,最終培育出改變世界的雜交水稻。
從7800年前的稻作起源,到如今的雜交水稻發源地,懷化安江完成了跨越七千年的時空對話。這不僅是歷史的巧合,更是文明的傳承與飛躍。

如今,安江正依託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高廟遺址博物館、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打造高廟遺址考古公園和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兩大片區。一粒種子的故事,正在這裏被完整講述。
在這裏,人們不僅能「探稻尋源」,還能體驗大畲坪·白陶嶺的各種文化場館,感受農耕文明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這是一種獨特的旅遊體驗——既是文明的溯源,也是未來的展望。
商脈傳奇 洪江古商城的誠信基因
「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洪江當老闆。」這句流傳已久的民諺,道出了洪江古商城的商業傳奇。
從安江沿沅江而上,至巫水交匯處,一座因水而興的千年古城躍然眼前。這裏曾是中國西南地區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商業重鎮,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會館、錢莊、報社、煙館等古建築380餘棟,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商城」、「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

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巷道上,兩旁藥號、油號、會館、商行、巨商宅第林立,蘊藏着深厚商道文化的商業警語、楹聯壁畫鐫刻隨處可見。「外圓內方」、「義方恪守」、「對天勿欺」等商訓,默默訴說着洪商文化的核心——重義輕利的誠信堅守、敢為人先的創新追求、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
這些商業倫理不僅塑造了洪江古商城的輝煌歷史,也為現代商業文明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洪商文化彷彿一股清流,提醒着我們商業的本質不僅是逐利,更是價值創造和社會擔當。

一條沅江,串聯起洪江古商城和黔陽古城兩座歷史名城。相距僅半小時車程的黔陽古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保存了明清、民國時期的數百棟建築,是湘西地區明清時期的典型代表。
黔陽古城的芙蓉樓更是因唐代詩人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而名揚天下。這裏不僅留下了文人墨客的佳話,也傳承了黔陽剪紙、黔陽竹編、辰河棕編、十里窯侗陶等穿越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兩座古城,一種精神。洪商文化的內涵正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懷化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文化標識。
勝利榮光 芷江受降的歷史迴響
歷史選擇了芷江。
1945年8月21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飛抵芷江,交出侵華日軍兵力分布圖,簽署了投降備忘錄。芷江因此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見證地,以「勝利之城」享譽中外。

來到位於七裏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血」字造型的受降紀念坊,是華夏大地唯一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的標誌性建築,被譽為中國的「凱旋門」。它不僅是建築的藝術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內,3000多件珍貴的抗戰文物和資料,配合現代科技展示手段,生動再現了芷江受降的場景。相鄰的飛虎隊紀念館則再現了飛虎隊在中國抗戰期間的英雄事跡和生活場景。這些歷史記憶,構成了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除了抗戰文化,芷江還是中國五個侗族自治縣之一,侗族風情獨具魅力。龍津風雨橋全木架構無釘鉚,氣勢宏大,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是中國侗族地區極具特色的建築之一。登上風雨橋觀賞亭,舞水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民族文化與自然美景相得益彰。
歷史與民族文化的交融,使芷江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徵。這種特徵不僅是懷化的文化財富,也是中國的文化名片。
華麗蛻變 從水岸小鎮到國際陸港
「一條老木樓,燒一袋煙走通頭,三個人吵架滿街聽得見,三千多居民散住在山窩的小集鎮。」在沈從文《懷化鎮》一文中,他筆下的榆樹灣,是湘西一個普通的小集鎮。
然而,時代的浪潮改變了這座小鎮的命運。
1972年湘黔鐵路通車、1978年枝柳鐵路通車之後,懷化從一個不知名的小鎮迅速躍升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被譽為「火車拖來的城市」。交通的改善,打開了懷化通向外界的大門,也為這座城市注入了發展的動力。
近年來,依託懷化國際陸港,懷化更是實現了從內陸山城到對外開放前沿的華麗轉身。這個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城市,一躍成為湖南向西開放的戰略門戶和聯通東盟的重要節點。
2022年,懷化國際陸港正式啟用,開闢了懷化—東盟國際貨運班列,實現了「懷化—北部灣港」鐵海聯運班列常態化開行。截至目前,懷化國際陸港已開通至老撾、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的國際班列線路,成為中部地區通往東盟市場的重要通道。
這座曾經被大山封鎖的城市,如今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隨着懷化將承辦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鶴城區借力籌備旅發大會,重點規劃打造「一軸三點」城市文旅會客廳,全方位展現懷化厚重文化和絢麗風光。

新建的榆樹灣文旅商綜合體項目,以獨特煙火氣息展示懷化生活風貌;天問島(屈原文化公園)項目,通過3D數字技術塑造屈子文化新場景新業態;國際陸港東盟集項目,聚焦東盟風情、國際元素,讓遊客在懷化就能領略世界的繽紛多彩。
從榆樹灣到國際陸港,懷化的變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也是內陸地區開放發展的生動實踐。
三江一灣 書寫懷化文旅新敘事
懷化文旅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面臨着「有資源無品牌」、「有景點無綫路」、「有文化無體驗」的發展困境。近年來,懷化以「福地懷化」為定位,以「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中國·懷化」為形象,以「懷化,一個懷景懷鄉懷味的地方」為內涵,正在探索一條文旅融合的創新之路。如今,福地懷化,懂你如家!

懷化以沅水為脈,串聯安江稻作文化、洪江商道文化、芷江和平文化、榆樹灣民族風情文化,創新打造「三江一灣」文旅新空間。
「三江一灣」覆蓋沅水全流域200公里廊道,帶動5個縣市區、6400平方公里協同發展,形成全域聯動的「文明長卷」。懷化的文旅發展,不是簡單的景點打造和線路設計,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敘事和體驗創造。
江流萬載,文明不息。懷化文旅的新故事,正在三江一灣間輕輕訴說,等待世界的聆聽。(傅春桂、劉恩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