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飛常觀點|特朗普盟友被槍殺 暴露美國制度裂縫與社會深層危機

2025-09-14 20:16:48 來論

文/鄧飛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若失去穩定與安全,其表面的繁榮與民主便難以長久維繫。美國時間9月10日,特朗普親密的盟友之一、年僅31歲的保守派活動人士查理·柯克,在猶他山谷大學公開活動時遭槍擊身亡,震動全美。這場公開暗殺不僅令社會震驚與哀悼,更如同一記警鐘,揭開美式民主的脆弱與深層危機。

柯克是「美國轉折點」組織的創辦人之一,在2024年大選中協助特朗普爭取年輕選票,被視為MAGA運動的旗手。特朗普聞訊後立刻下令全國降半旗致哀,稱其「為真理和自由而死」。但這場政治暴力帶來的,不只是一場悲劇,而是對美國制度根基的衝擊。

首先,事件凸顯政治暴力已成美國的常態化。從去年特朗普本人在賓州造勢時遭槍擊,到國會山暴亂,再到柯克命喪講台,美國公共空間已淪為槍口下的角鬥場。猶他州州長直言,這是「威脅美國憲政根基的暗殺」。然而,面對頻繁的政治暴力,美國社會卻逐漸麻木,將極化與仇恨當作日常副產品。

其次,槍擊案暴露出安保體制的缺陷。據目擊者描述,槍手僅開一槍便直中要害,疑似從屋頂遠距發射;現場安保卻無力防範。當連總統盟友都無法獲得基本保護,所謂「法治與自由」便顯得蒼白。這一切折射出,美國在槍支氾濫與極端對立中,早已喪失最基本的公共安全保障。

更嚴峻的是,柯克之死已成政治撕裂的新導火線。共和黨人普遍憤怒,將矛頭指向自由派,認為是左翼長期妖魔化異見者所致;民主黨則譴責政治暴力,同時呼籲加強控槍。美國國會在默哀時甚至吵成一片,有人指責將悲劇政治化,有人要求立即通過控槍法案,爭論不休。結果是一場原本應該表達團結與哀悼的儀式,反而成為制度失能的縮影。

若放在更大背景來看,美國制度的病灶更為清晰。6月間,美國多地爆發大規模示威與暴力衝突,涉及移民、種族、貧富分化等積怨。特朗普重掌白宮後,動用國民警衛隊強硬鎮壓抗議,雖然表面維持秩序,卻加深聯邦與地方的對立。加州州長甚至以「停止繳稅」威脅反制。這些場景正揭示,美國內部矛盾已經走向制度化失能。

今日的美國,既有制度性的極化矛盾,又有社會結構性的撕裂難題。讓人不禁想起香港曾被外部勢力推向「顏色革命」深淵,但在中央支持下迅速恢復秩序,重新走向繁榮。對比之下,所謂「民主燈塔」的美國,如今卻陷入制度失能與社會撕裂的泥潭,成為世人的「反面教材」。它的所謂「最美風景線」,不是所謂的自由表達,而是一次次血淋淋的政治暴力。

美國自詡「制度自信」,但一再出現的政治暴力卻已動搖其根基。當國會默哀都無法保持安靜,當總統盟友也難逃政治暗殺,這不僅是個別事件,而是制度性危機的寫照。古語有云:「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實有不測之憂。」美國表面上仍是世界強權,但內部的裂痕正在擴大,若不深層改革,最終可能在一次次暴力中加速瓦解。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宋得書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