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發展局積極推動在工務工程項目應用高效建築機械人,以省時間、優化施工質量和提升工地安全。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14日)發表網誌,指早前更聯同業界首辦「建築機械人比賽暨展覽」,既展示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應用,亦促進大灣區產業合作和知識交。甯漢豪指,局方會持續收集和分析各部門應用的成功經驗相關數據,陸續推出政策,要求新開展的工務工程項目應用高效建築機械人,全面提升工程的品質、安全和生產力。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計劃管理)羅梓馨介紹為期3日的「建築機械人比賽暨展覽」,指展覽展出燒焊機械人、機械狗、無人機等20多部負責不同建築工序的機械人,讓業界及公眾了解機械人技術的應用。
頂尖機械人專家在重點活動──「建設未來:建築機械人」論壇,發表主題演講,分享機械人技術在行業的應用。論壇吸引超過2,000名業界專業人士、研究人員、投資者和公眾人士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在論壇致辭時表示,多項機械人技術已於多個先行工務工程項目中實踐,在節省時間、優化施工質量及提升工地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局方正制定政策,規定合適的工務工程項目採用指定高效建築機械人。

渠務署工程師李澤祖則介紹了元朗防洪壩及明渠改善計劃及元朗淨水設施第一階段工程應用了燒焊機械人及遙控天秤系統。傳統手工焊接耗時及人力,質量亦受工人技術影響,燒焊過程中強光和高溫等亦帶來安全風險。
李澤祖指,引入燒焊機器人,操作員只須輸入參數,便可完成標準燒焊工序;更可同時一人操作多部燒焊機械人,提升效率之餘亦改善工人工作環境。
燒焊工人曾先生分享指,採用燒焊機械人後,不用再躺着進行燒「樁頭板」的「仰焊」了,機械人更為精準,焊道效果更為平整及一致,生產力亦提升約兩倍。

李澤祖表示,工程項目同時應用遙控天秤系統,節省操作員上落天秤的時間,減少身處高空作業的風險,亦可以在一個更舒適的環境工作,相信有助吸引更多新人入行。
土木工程拓展署在「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工程中就應用了鑽孔機械人。機械人利用激光掃描技術確定好位置,並於隧道內的牆身及天花準確地鑽孔及裝上繫穩螺絲,同時吸走過程中產生的粉塵,不僅提升工人職業安全健康水平,亦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工程項目中亦採用了「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使用無人機搭載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缺損檢測,時間比傳統以人手進行快十倍,並可節省一半成本,檢測人員無須於隧道內高空檢測,降低事故風險。

建築署引入了爬壁機器人進行高空檢測工作,爬壁機器人配備高穩定性負壓吸附系統,在平滑玻璃或是粗糙牆面均可自如地滑行,更可直接跨越約一至兩厘米高的障礙物,並可攀爬超過170米高大樓。另外,爬壁機器人能搭載不同檢測設備,如高清相機、360度全景鏡頭、紅外線熱成像儀、超聲波儀器及地質雷達等。相對傳統搭棚或安排吊船作外牆檢測,應用爬壁機器人的整個準備過程可由2星期縮短至最快兩三日便完成。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