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施政報告前瞻 | 港商界倡建「出海」增值平台 把握20億穆斯林人口商機

2025-09-14 08:06:56 香港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香港經濟正面對許多挑戰,各個商會領袖皆對香港的未來深表關切,為此尋找出路。近日有商界領袖提出多個不同建議,期望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發表前作為參考,包括把香港進一步打造成「出海」的服務站和增值平台;發展工業旅遊,以至穆斯林市場等等。

中華廠商會就今年施政報告的建議書以「融通內外·創新突圍」為主題,除建議加強支援中小企,也從強化國際聯通、對接國家戰略等多方面提出建議。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和內部經濟結構加速轉變,香港一方面要不斷鞏固和深化固有的優勢產業,同時也需及時拓展新的產業增長點,開啟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中華廠商會會長盧金榮:香港一方面要不斷鞏固和深化固有的優勢產業,同時也需及時拓展新的產業增長點,開啟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盧金榮:從「四流」提升競爭力

他建議,政府應提升香港高增值國際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競爭力,將香港打造為企業「出海」的服務站和增值平台,發展「工業旅遊」,發掘具本地特色的觀光工業,並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引入高科技工業旅遊,以及把握好全球20億人口的穆斯林市場機遇等。

盧金榮認為,提升香港高增值國際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競爭力可以從「四流」着手:在「人流」方面,建議要積極培育及引進ESG管理與數碼轉型等專才。其次是「物流」,應善用香港國際機場優勢和把握低空經濟機遇,加強跨境電商及高價值商品中轉功能,拓展粵西與西部省市貨源及新興市場。第三是「資金流」,加快發展多元化人民幣供應鏈融資產品和服務。最後是「信息流」,為出海企業提供政策解讀、能力建設及人才培訓等支援,幫助他們應對國際營運挑戰。

他續指,政府亦可以將香港打造為企業「出海」的服務站和增值平台,透過供需配對機制和組成招商團隊宣傳香港優勢,吸引國際服務商、內地企業和回流港企來港設立供應鏈總部。

工業旅遊添北都區新動能

旅遊業方面,現時內地個人遊來港旅遊模式已由以往的「名店掃貨」轉為「文化深度遊」。盧金榮建議,政府可發展「工業旅遊」,不但能為本地旅遊業注入多元化的景點,更可助廠商進行品牌推廣、促進工業文化傳承和喚起社會對工業的重視。「我們進一步建議政府從更高層次規劃,將『工業+旅遊』納入第五大『+旅遊』策略方向,發展具本地特色的觀光工業,並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引入高科技工業旅遊。」為鼓勵業界參與,該會亦建議放寬地契限制與活化工廈政策,並推出專項資助,支持企業及旅行社開發相關產品。旅發局亦可整合資源,開發「一日多站」觀光路線,並策劃專項推廣活動。

籲財政支援開發清真產品

此外,政府近年不斷帶團出訪中東,反映穆斯林市場機遇潛力絕不低。他建議,除之前提出的放寬「BUD專項基金」的地域限制,政府也可整合貿發局、駐外經貿辦及商會資源,提供伊斯蘭市場的資訊,並舉辦研討會、展覽等活動,提升業界對清真認證的認識與參與度。該會也希望政府提供財務誘因,鼓勵企業開發清真產品和服務,並組織商務考察與主題活動,甚至提供差旅津貼,吸引清真商家來港洽商。

整體而言,盧金榮對本港經濟前景並不悲觀。他認為,雖然香港經濟正面對許多挑戰,但同時也充滿機遇,尤其世界經濟重心東移,加上國家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內地企業加緊在全球布局產業鏈和供應鏈等,其實都為香港經濟帶來不少增長動力。

廠商會建議放寬對企業發貨前保險的申請條件並降低保費等。 資料圖片

支援港商措施 首要紓緩資金壓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對於香港中小企來說,特區政府的各項支持皆是非常重要,中華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指出,香港經濟目前面對內外多重挑戰,內部消費市道偏弱的情況尚未徹底扭轉,全球經貿環境充斥不明朗因素,美國向全球發起關稅戰等。在此背景下,香港企業,尤其中小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該會希望港府可加強對中小企的支援,協助他們渡過難關。例如將「還息不還本」安排及「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八成及九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再延長1年,並下調擔保費及利率;重推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下稱信保局)「百分百信用限額提升計劃」1年,以及放寬對企業發貨前保險的申請條件並降低保費等。

「關稅戰2.0」影響正逐漸浮現

盧金榮表示,香港私人消費開支在連續四季同比萎縮後,今年第二季度錄得1.9%的正增長,但仍然落後於同期GDP的3.1%實質增長率,反映消費市道偏弱的情況尚未徹底扭轉。關稅戰方面,中美兩國同意繼續暫停實施24%的關稅90天,使廠商下半年的業務部署變得較為明朗,可繼續把握「窗口期」加緊生產,但「關稅戰2.0」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正逐漸浮現,加劇的國際市場需求弱化的趨勢,亦勢必進一步拖累本地經濟復甦的步伐。

他認為,目前首要是穩住資金鏈,將「還息不還本」安排及「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八成及九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再延長1年,並下調擔保費及利率。對於部分企業因房地產抵押品貶值,而被銀行要求縮減貸款額,甚至提前還款,該會希望當局研究應急融資支援方案,並呼籲銀行避免因抵押品貶值而「一刀切」收緊信貸。

盼重推百分百信用限額提升計劃

除紓緩企業的資金壓力,企業正加快拓展多元市場及供應鏈布局,尤其是發展內銷、東南亞、中東及南美等市場。因此,該會也建議政府在拓展市場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包括重推信保局「百分百信用限額提升計劃」1年,以及放寬對企業發貨前保險的申請條件並降低保費。同時進一步放寬BUD基金地域限制,助港商拓展全球清真市場。

他又建議,政府全面審視及優化駐外辦事處與公營機構的全球布局,尤其應加快在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及越南等港商活躍地區設立代表機構與提供在地支援。政府也可鼓勵銀行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及在地融資服務,協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拓展新興市場。

倡設港版「專精特新」扶持中小企

另外,廠商會亦高度關注「新型工業化」的中長期規劃,該會建議香港應對標內地做法,將推動「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作為其中一個策略主軸,港府亦可設立「港版專精特新」的評價標準和認可機制,以分梯度的方式對中小企業作出精準到位的扶持。

「八大中心」策略藍圖待完善 須有落實時間表

中小企要開拓新商機,就誠如建議書主題「融通內外·創新突圍」,中華廠商會特別強調「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會長盧金榮建議,特區政府帶領不同業界盡快制定完善「八大中心」 的策略藍圖和落實時間表,以提升香港在不同領域的「國際化」優勢。

北都區劃地吸納國際組織

在吸引海外企業或機構「引進來」方面,他建議,政府可吸引更多國際組織來港設立據點、舉辦年會和多邊論壇,可先爭取中國在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機構,例如亞投行、絲路基金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進駐香港。同時,可於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興建國際組織營運大樓,以滿足其辦公需求。

他續指,在招攬國際人才方面,希望政府「主動出擊」,訂立具針對性的搶人才措施和展開形象宣傳工作,並設立諮詢小組,邀請本地大學校長和頂尖學者協助推薦及訂定一份招攬全球人才的「目標名單」,並以 「一對一」形式,為人才落戶香港提供一站式支援。

「聯合出訪」活動可恒常化

另一方面,支援內地企業「走出去」是香港參與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方向。行政長官早前帶領香港與內地企業家聯合出訪中東,顯示出香港與內地「拼船出海」的協同效應。政府可考慮把這些「聯合出訪」的活動恒常化,或引進、介紹內地企業參與本地商會組織外訪團。

盧金榮認為,「民間對民間」的交流對提升香港國際影響力也十分重要,政府應鼓勵和支持民間組織、商會用好海外資源與人脈,對外說好香港、國家故事和推廣軟實力,例如可派官員參與民間的對外交流活動和設立表揚計劃,以推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對外交往。

廠商會同步建議加快北都區建設,建議政府可盡快設立北都產業園管理公司,並引入具經驗的內地或國際營運機構作策略夥伴,提升園區規劃與招商效率。同時,應為產業園區量身定制「特事特辦」制度,在土地、租期、稅務、工程標準,以至與內地間的人流、物流、資金的高效流通方面引入創新措施,以提升其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工總建議政府設立專項獨立運作機構,以更好地推動北都區、河套區和新田科技城的規劃與建設。 資料圖片

拓展香港品牌 工總盼免檢進內地

香港工業總會早前向特區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議。工總主席林世豪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在眾多建議中,他個人特別關注北部都會區、河套區以及新田科技城的規劃與發展。他解釋稱,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為科技產業提供強力支撐,但目前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建議政府設立類似「局」的專項獨立運作機構,像是機管局或醫管局,藉以避免政策部門繁瑣的審核流程,並加快決策速度;以及藉着香港品牌的優勢,進一步將香港本地生產的食品和飲品免檢直接進入內地,展現香港作為高品質生產基地的形象。

工業總會主席林世豪:香港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或「超級增值人」的作用,將科技和產品推向內地或東南亞等市場。

籲設專項「局」加快北都發展

林世豪認為,香港的科研實力正在不斷增強,位居世界前列,目前12所大學中,有4所位列全世界前60名,包括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等。而香港科學研究人員包括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教授,科研氛圍濃厚。然而,科技園區和北都區的建設進展較慢,建議借鑑香港其他「局」的經驗,採用更有效率的管理模式。透過強化專項機構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推動北都區、河套區和新田科技城的規劃與建設。區域內的各項設施應充分發揮作用,盡快做出決策並落實項目,以實現區域的快速發展。

關於科技方面的推進,他認為打通整個產業鏈非常重要,如果能夠實現全鏈條的高效連接,香港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特別是目前香港有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將實驗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在香港完成科學研究計劃後,我們可以逐步進行產品的試產,然後再進入量產階段。此時,我們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或『超級增值人』的作用,將科技和產品推向內地或東南亞等市場。」

此外,香港也是知識產權(IP)的重要聚集地。科學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依然在香港,這裏的金融體制也支撐着科技企業的融資。許多內地公司選擇在香港進行融資,成立總部,再向外拓展投資。這其實形成了一條路徑:在香港進行融資和總部設立,然後再向內地或海外擴大。

香港產品無需靠低價競爭

另一方面,林世豪指,香港製造、品牌,尤其是在食品類別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信譽,因香港的監管體系非常良好,且業界普遍相信香港出產的產品品質有保障。以香港的製造業GDP來看,製造業目前約佔4.4%,其中0.3%的部分來自食品和飲品行業,這個比例已經相當可觀。現正有4種類別的食品和飲品正在試行免檢通關,如果能夠進一步打通不同類別的商品,可為香港的製造和飲品行業帶來更多商機。以月餅為例,像美心月餅等香港品牌,都很受內地歡迎。

他希望,可進一步與海關協商,將某些肉類及奶製品等產品,允許直接由香港進入內地,避免繁瑣的檢疫程序。「目前的做法是,如果內地供應商使用巴西等國的豬肉作為原料,仍需在內地接受檢驗才能進入香港,再由香港進行最終加工,才能供應內地市場。然而,香港本地擁有數個豬場和雞場,生產的豬肉和雞肉完全可以直接出口到內地。」香港的畜禽產品具有獨特性,例如本地豬肉與內地豬肉在品種和品質上存在差異,這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增值產業。不必與內地低價競爭,而是可以強調產品的品質和特色,從而提升香港食品和飲品的市場競爭力。

港養殖業可考慮直立式場地

土地供應一直是香港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如何善用土地也是歷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工總主席林世豪指出,土地成本偏高的確會影響人才流入,雖然政府近年致力吸引外來投資者及企業,但土地問題是整體發展中的一大挑戰,尤其是一些土地用途多為綠化區域或邊緣地帶。例如北部都會區內目前有約40個養豬場及20多個養雞場,未來若重新發展,這些場地可以改建為直立式養殖場。這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更方便管理及控制環境衞生,如氣味、排水等問題。

他續指,若能提升養豬養雞的環境品質,比如增設空調和冷氣,養殖場將更加安全衞生。他相信這也是一個轉型的好時機,「若將其改建為直立式養殖場,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符合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內地的養豬養雞業也多採用直立式結構,具有多方面優勢,包括獨立分隔的養殖區、良好的空氣流通、排水系統及污水處理,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責任編輯: 孫佳藝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