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名人引爆連鎖餐飲店預製菜爭議 揭現行制度存「雙重標準」
「幾乎全是預製菜,還價格昂貴,太噁心了!」近日,內地網絡名人羅永浩到連鎖餐飲店西貝餐廳就餐後,接連發出多條吐槽微博,引發各方關注。而西貝方面以「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當天菜品沒有一道預製菜」公開回應,將事件推向輿論高潮。此次爭議的焦點之一,直指預製菜在消費告知環節缺乏明確的強制性規定。不少關注事件進展的內地民眾直言不滿:「花了大價錢去餐廳吃飯,結果吃到的卻是加熱後的料理包,換誰都會覺得自己『中伏』上當了!」
事實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去年印發了《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已明確提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過,當前相關規定中關於預製菜告知的要求,仍停留在「鼓勵性」層面,並未形成具有約束力的強制規定。這一模糊地帶,使消費者始終無法清晰知曉餐桌上食物的真實來源與製作流程,心中的疑慮也始終難以消除。這也是此次事件引發廣泛爭議、消費者與商家矛盾激化的根源所在。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
根據《通知》,預製菜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籤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餚,不包括主食類食品。另外中央廚房製作的菜餚,不屬於預製菜範圍。
消費者知情權非常重要
不時會外出就餐的廣州市民楊先生,對於這次「預製菜」爭議事件十分關注。他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自己曾試過在某餐廳點烤肉,上桌的肉卻是溫的:「真正現烤的肉可能會冷或焦,但不可能是溫的,一試便知是料理包翻熱的。」楊先生認為,消費者的知情權非常重要。「貴的不一定現炒,現炒的不一定貴。菜價的高低和是否使用預製菜無必然聯繫,定價本來就是商家的自由,但顧客必須清楚自己吃的是什麼。」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瀏覽時發現,不少情緒較為激進的網民直言不諱地表達着擔憂:「現在商場裏大多不讓用明火,又要求餐廳出菜速度快,照這個情況,商場裏的餐館估計100%都是『預加工食材+預製組件』的模式!要是真想吃現炒的菜,根本就不能去商場裏的店。」這種對預製菜的焦慮,也引起了餐飲從業者的關注。經營有四家火鍋店的負責人Louis表示,如果一直沒有明確規定,要求餐廳明確標識菜品是否使用預製菜,長此以往,消費者的不信任感會不斷累積,很可能拖累整個餐飲行業的口碑。「只有真正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讓大家吃得明白、放心,餐飲業才能走上健康的進化之路。」
告知環節缺強制性約束
廣東省消委會律師團副團長、北京瀛和(廣州)律師事務所品牌委主任陳北元律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當前官方標準的監管重點集中在預製菜的製作環節,而對於消費端的告知環節,仍以鼓勵性規定為主,缺乏強制性約束。不過他明確表示,若消費者有合理依據懷疑所點餐品屬於工業化預製菜,完全有權依法進行維權與投訴。陳北元「教路」稱,消費者可先保存樣本,並向商家索取採購憑證,必要時投訴至市場監管部門。「內地食品安全監管相當嚴格,從原料來源、配送到加工環節,均有完整紀錄,並不難查清。」
陳北元律師強調,餐飲企業若使用預製菜卻未向消費者明確告知,這種行為不僅可能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情節嚴重時甚至可能涉嫌消費欺詐,依法需承擔「退一賠三」責任。「對餐飲企業而言,唯有提升透明度,才能化解爭議、重建信任。」他建議,針對「工業化預製菜」建立強製標籤制度,明確標註「預製菜」及生產信息。對中央廚房配送菜品,可鼓勵企業自願標註,兼顧行業效率與消費者知情權。
現行「金標準」定義不嚴謹
此次西貝預製菜爭議發生前,陳北元才剛為廣東餐飲行業進行預製菜合規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講。他坦言,這次事件其實對餐飲行業影響很大,主要原因在於預製菜規管上存在不足和缺陷。依據《通知》,判定是否屬於預製菜有三個「金標準」:一是不允許添加防腐劑;二是必須經過工業化預加工環節;三是需經加熱或熟製方可食用。「這一定義雖不嚴謹,但迄今仍是唯一具制度意義的標準。」
但標準出台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很快又作出補充解釋:連鎖餐飲企業通過「中央廚房」模式向自有門店配送的菜品並不屬於預製菜。陳北元認為,現行制度對預製菜的定義存在「雙重標準」。連鎖餐飲企業的中央廚房製作配送的不含防腐劑的菜品,不被列入預製菜範疇,但在相同條件下,若菜品的生產主體換成食品企業,卻會被明確歸類為預製菜。這種差異既令消費者困惑,也讓部分餐飲商家可能在無意間觸及合規紅線。「究竟預製菜的邊界如何界定,仍有待進一步明確。」
食安國標草案將徵求意見
據悉,由國家衞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屆時,預製菜「身份」有望獲得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製菜,也將首次納入信息披露範疇。消費者楊先生期望標準能進一步明確,並對餐廳使用預製菜實行清晰標識。他建議,未來餐館現炒現製的菜品,均在菜單上註明;若出自中央廚房,商家亦應如實告知,讓顧客自行衡量價錢;至於單純加熱的料理包,更須坦誠說明。這樣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讓大家在點餐時心中有數,避免因信息不對稱產生消費落差,也能推動餐飲行業在透明化中贏得更多信任。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