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中國學生留俄追夢12年 從海參崴走向國際舞台

2025-09-14 04:13:31 文匯專題
●俄羅斯海參崴遠東聯邦大學博士生高子騫(左)2019年參加世界青年節,與普京合影。 于海江 攝
●俄羅斯海參崴遠東聯邦大學教學樓。 于海江 攝
●高子騫指俄羅斯物價飆升。 于海江 攝
●高子騫(左)留學期間收穫友誼。 于海江 攝

熱愛俄語成「民間外交官」 見證中俄教育交流發展

走進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遠東聯邦大學,正值初秋的校園裏,金黃的銀杏葉與現代式的建築相映成趣。來自山東淄博的博士生高子騫站在圖書館前,用流利的俄語與幾位俄羅斯同學討論課題。12年前,他帶着對俄語的熱愛踏上這片土地,如今已成為中俄教育交流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 海參崴報道

從本科學習對外俄語到博士研究國際關係,高子騫不僅跨越了語言與專業的雙重門檻,更通過中俄獎學金政策的雙重支持,實現了「零學費+高生活費」的留學保障。如今,他以博士身份享受每月1,600美元(約1.24萬港元)的生活補貼。

申請中俄獎學金 首批全包式學生

2013年,高子騫帶着對俄語的熱愛踏入遠東聯邦大學。他說,當時也是被迫來俄羅斯讀書,因為他的成績在中國內地只能上二本學校,後經人介紹就來到俄羅斯海參崴讀大學。

本科四年自費學習後,他意識到直接攻讀其他專業難度過大,「獎學金政策對文學、藝術類限制嚴格,必須轉向社會學領域」。2017年,他憑借「紅本優秀畢業生」身份申請到中國獎學金,但學費仍需自付。因此,他又申請了俄羅斯公費獎學金項目覆蓋學費,疊加中國獎學金後,他成為首批「全包式」留學生。

「紅本項目因獲獎人數激增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赴俄烏白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高子騫解釋,新政策僅限非文學、藝術類專業,促使他轉向國際關係。博士階段,他每月領取1,600美元補貼,但直言,「戰後物價飆升,生活費實際購買力下降三分之二。」超市一周食材從1,000盧布(約93港元)漲至3,000盧布(約279港元),出外吃飯人均消費達150元人民幣,節省開支成為日常課題。

見證中國留學生翻倍 難忘朝同窗

本科時期,高子騫與同學住雙人房,博士階段升級為單人房。他回憶,「早期在學校的中國學生僅千人,如今翻番至兩千,宿舍甚至出現3人房、4人房。」廚房成為留學生社交中心,他常自炊解決三餐,「出外吃飯一周一次,朋友聚會為主」。

記者在宿舍區看到,公告欄貼滿中文招聘啟事,廚房裏飄着餃子與羅宋湯的混合香氣。高子騫笑稱,「這裏像個小聯合國,語言障礙反而催生了獨特的交流方式。」

高子騫的室友從印度人到巴西人,語言障礙催生獨特交流方式,他說:「印度同學英語帶口音,需反覆確認;巴西、哥倫比亞夥伴則用俄語暢聊。」他與韓國同學組建學習小組,與朝鮮同學結下深厚友誼,「他父親是外交官,因政策調整被迫回國,我們在機場送別時都哭了」。如今,這位朝鮮同學在金日成綜合大學繼續學業,而高子騫的微信列表裏,永遠留着一個無法發送消息的頭像。

與普京面對面交流 人生高光時刻

2019年,高子騫與巴西同學代表遠東聯邦大學赴索契參加世界青年節,獲俄羅斯總統普京接見,「我們介紹了自己的背景,普京用中文說『謝謝』,鼓勵我們要努力學習,更要做好中國與俄羅斯文化交流的紐帶。」他展示着與普京、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合影,「這場活動僅邀請友好國家留學生,能參與是莫大榮譽。」高子騫說。

活動中,高子騫向俄方闡述中國留學生視角,「學俄語讓我讀懂普希金原作,而非僅靠翻譯。」拉夫羅夫則以「語言是打開文化之門的鑰匙」回應。這段經歷讓他堅信,「留學生不僅是學者,更是民間外交官。」如今,他計劃博士畢業後從事中俄貿易研究,「用十年積累,搭建更穩固的合作橋樑」。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