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于海江)記者在海參崴太平洋國立醫科大學校園內,見到了正在預科班學習的孫天樂。這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的2002年出生女孩,用流利的俄語與同學討論課題,臉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自2023年踏上這片土地以來,她以獨特的視角感受着中俄教育、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俄羅斯預科學校的小班授課模式給孫天樂留下深刻印象,「老師把我們當作獨立個體,不過度保護,更注重自主學習。」她迅速適應了這種環境,並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儘管尚未正式入系,她已參觀過標本室、實驗室和解剖室,「學校盡力提供學術支持,這對預科生而言非常珍貴。」
談及留學初衷,孫天樂坦言,「海參崴的學制更緊湊,能用更短時間完成學歷。」相較於歐美國家,這裏的生活成本與文化距離更易適應。然而,她也直言中國留學生的待遇「一般」,「飲食習慣、社交方式與國內差異顯著,比如俄羅斯人更傾向直接表達,而中國人則含蓄內斂。」這種差異讓她在初期感到不適,卻也激發了她的適應力。
中亞肉菜捲成異國救星
初到海參崴時,孫天樂僅學了一個多月俄語,只能進行簡單問候。語法繁複成為最大障礙,「像背公式一樣應接不暇」。她嘗試將語法融入生活場景,「比如去超市時用新學的句型交流,記得更牢。」如今,她已能流暢閱讀俄文文獻,甚至與出租車司機「鬥智鬥勇」,一次打車時,司機突然表白,她機智裝聽不懂化解尷尬。
飲食差異讓孫天樂頗感挑戰,「大部分當地菜不合口味,只有肯德基、麥當勞(如今在俄羅斯已改名)和沙威瑪(一種中亞肉菜捲)能接受。」她笑稱沙威瑪是「異國救星」,卻也難掩對家鄉菜的思念,「中餐館總少了那股『媽媽味』。」每當鄉愁湧上心頭,她選擇「沉浸其中,再慢慢消化」。
留學期間,孫天樂的獨立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顯著提升,「遇到困難時,我會告訴自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最終實現當一名牙科醫生的願望。」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