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焯羚)紀念傳奇粵劇大師紅線女誕辰百周年,中國曲藝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舉辦一系列活動陸續登場,與香港市民一起緬懷紅線女的藝術人生。今日(9月13日)有多項紀念活動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包括有紅線女經典電影欣賞播放由紅線女張瑛主演的粵語片《家家戶戶》;圖片展覽開幕及紀念紅線女誕辰百周年座談會。出席的主禮嘉賓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香港文聯副會長余昭科、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香港電台第五台台長李仁傑、香港文藝志願者協會副會長高寶玲、香港曲協會長周佩貞、紅線女藝術中心主任蒙菁。紅線女的兒子馬鼎盛、契仔吳雨、徒弟郭鳳女、徒孫林穎施、粵劇界的阮兆輝、劉惠鳴、鄧美玲等出席。
紅線女以跨越時代、獨樹一幟的唱腔,唱響時代精神。她自抗日時期加入馬師曾的抗戰劇團,跟隨馬師曾參與同仇敵愾的抗日救國行動;抗戰勝利後,更懷抱藝術心、家國情,全身奉獻祖國。她曲折而多姿采的人生歷程,對藝術的執著,以及對民族大義的堅守,令人景仰。「紅線女藝術印記圖片展」展出多個階段的珍貴圖片,包括粵劇世家、從藝經歷、電影和毒劇的經典作品、家庭與兒女生活點滴、藝術傳承與文化活動、最後帶大家参觀位於廣州華僑新村、一路陪伴她走過風雨人生的舊居。展期即日—10月13日。

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是座談會,多位關鍵嘉賓與主持人的對話中道出他們對紅線女的印象、分享交往經歷、讚賞其藝術成就。首先阮兆輝憶述童年曾參演多部紅線女電影,1990年幸獲邀與女姐、羅家寶合作演出《李香君》,非常感恩女姐關照他。
「紅線女藝術中心」主任蒙菁講述「藝術中心」成立目的,以及多年來主持藝術中心的成果和未來發展規劃。
紅線女兒子馬鼎盛分享母子生活逸事,透露和母親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例如母親為了粵劇付出全部精力,忘我忘家,沒時間照顧兒女,他們沒有因母親的名氣得到優待,青少年時期生活很艱苦。更大爆媽媽與爸爸馬師曾因合作結緣兼日久生情走在一起的經過。他敬佩父母的愛國精神,在香港最多賺錢機會的時期毅然回內地貢獻國家,回內地無論環境多艱苦都堅持對藝術的追求,對家國的熱愛。敢於創新,要粵劇跟時代改革。
契仔吳雨憶述與女姐的認識、因電視台歡樂滿東華合作贏得女姐信任,女姐出名嚴謹「難搞」,他也能令她滿意,而且主動提出認他契仔,他受寵若驚,吳雨以「忠學勤儉」四字形容女姐的為人。忠心為國忠於藝術,不斷學習,不單止對粵劇,對京劇 、越劇都學習,80多歲仍要向對年輕人喜歡流行音樂偶像學習。做事勤力熱愛工作,生活上慳儉。

紅線女的入室弟子、紅腔傳承人郭鳳女,在學藝歷程中得到女姐的提攜和教導,她分享學習紅腔的心得,並以紅腔示範演唱名劇《苦鳳鶯憐》的一段插曲《崔鶯娘》。郭鳳女就憶述當年向對方拜師學藝,她說:「當年我在廣東粵劇院畢業,是一位尖子,無論基本功和唱功都是第一名,我去到女姐家拜師,好希望跟她一起做戲。當女姐應承我時真的很開心,之後我就轉去廣州粵劇團跟女姐一起工作、生活和排戲,與女姐一起生活的6年期間,稱讚對方是一位嚴師慈母,她現在有一定的成績也全靠師傅所賜,師父平時生活很樸素,她經常叫我多看書、多學習,記得她臨走前一日,她仍到藝術中心跟小朋友上堂到夜深,我見她倦了又手凍,就問她要不要買點吃,師父仍笑我體形胖只掛住吃,想不到第二天下午就收到她離開的消息,師父一生都為粵劇作出無私奉獻。我希望可以將女姐的藝術傳承落去。」
青年演員林穎施有幸得女姐親自指點,對好學藝和做人影響很大,她示範演唱女姐名曲《昭君出塞》選段。嘉賓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交流,馬鼎盛更唱了幾句馬腔,並指出紅調馬腔是是包容並蓄的。
另外,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製作了專輯:「百載相思記紅豆」將陸續播出,節目訪問了馬鼎盛、南紅、歐凱明、鄧志駒、吳雨、葉世雄等,回顧紅線女的藝術歷程、唱腔研究及戲曲傳承的貢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