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故事,始於黃浦江畔的槳聲帆影。隔江相望,陸家嘴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生長為通向未來的嶄新坐標。轉身深入城市煙火,石庫門弄堂裏藏着滬上人家的生活日常與梧桐樹下的市井溫情;張江的創新沃土上,正奮力開拓科技疆界。這座城市,以兼容並蓄的氣度,連接歷史與未來,始終立於時代浪潮前沿,生動詮釋着中國擁抱世界的開放品格。
9月13日20:00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將推出大型季播節目《城市風華錄》上海篇。本期節目由總台主持人撒貝寧、王嘉寧,與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演員鄭愷一同組成「風華團」,帶你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節目將以「潮」為主線,通過騎行的方式,從海派潮音、民生暖潮、澎湃商潮、創新智潮等多角度,看上海如何在歷史的圖景上綉出現代的繁花,在潮湧東方的壯闊中,書寫屬於人民的城市傳奇。

在頂流打卡地豫園、張園
體驗最地道的海派生活
海派文化,指的是以近代上海開埠以後的城市發展為時代背景,在江南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近代中西文明碰撞融合,形成的開放創新、多元包容的現代都市文化。要想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豫園,是一定要去的。

一杯好茶,一口蔥油餅,當你穿梭在豫園的九曲迴廊旁,青石板路的縫隙裏彷彿還能聽見百年前的叫賣聲。這座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園林,如今仍是上海最熱鬧的所在——日均客流高達10萬人次。它是上海老城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築之一,既有來湖心亭喝早茶的老街坊,也有穿着漢服打卡的年輕人,「吃講茶」的傳統還在延續,只是茶桌旁多了外國遊客與年輕人的身影,這裏成為當下最時尚的打卡地。

騎行拐進張園的石庫門弄堂,百年的時光在這裏摺疊。這裏曾經是近代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之一,如今的張園不僅是歷史建築群,還是上海消費、藝術展覽、文化體驗的核心地標之一。這裏也見證了滬上多個「第一」,是當時新鮮事物的亮相地,比如中國首個商業戶外電燈點亮、首個單車賽舉辦、首個室外照相館開業和中國郵政首枚紀念郵戳發行等都曾在這裏輪番登場,大半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精華也濃縮其中,成為近現代上海潮流與創新的見證者。
曾經的「海上第一名園」,如今成為很多國際品牌的「全球新品首發地」。自2022年底張園西區率先揭幕以來,這裏累計入駐40餘個國際品牌,聯動知名品牌舉辦260餘場首發、首秀、首展等高品質活動,涵蓋文商旅體等多領域,日均客流高峰時達到9.2萬人次,221平方米的保稅倉裏,國際大牌新品正有序開展保稅展示交易。張園東區的「華嚴里」通過432個步履式移位機器人,讓超大石庫門建築群在地上平穩行走,正是為了拓展張園地下生長的更多空間,同時保護好這些百年建築。

張園在城市更新中首創「保護性徵收」模式,徵收前通過兩輪徵詢讓居民深度參與決策過程,正是將「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落到了實處,成為老街區更新中居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
上海的魅力之處,在於能讓人們觸摸到歷史的脈絡,感受到時尚的溫度,而這一切,正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包容並蓄精神的體現。
從硬核往事到藝術浪潮
打卡「文藝天花板」徐匯濱江
如今已是新晉「微度假勝地」的徐匯濱江,藏着一段滿是力量感的硬核過往——這裏曾是轟鳴運轉近百年的亞洲最大水泥廠,上海海關大樓、國際飯店等城市地標拔地而起時,正是用這裏生產的水泥築牢了堅實根基。而這份深邃的工業基因,從不是這片土地的偶然印記,而是刻在肌理中的底色。
若把時光指針往回撥,徐匯濱江的工業記憶遠不只一座水泥廠,這裏曾是一條橫跨「水陸空」的工業遺產帶,也是20世紀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聚集着上海鐵路南浦站、上海北票煤碼頭、上海飛機製造廠、龍華機場、上海水泥廠、白貓集團、上海市第六糧食倉庫等大工業廠區。

如今,這片載滿工業記憶的土地,完成了一場驚艷的逆襲,寫就上海最動人的城市更新故事:老船塢的鋼鐵骨架沒有被拆除,反而托起了「夢船塢」藝術舞台的璀璨光影;水泥廠的散裝水泥庫,搖身變成能俯瞰黃浦江的觀景平台,還改造成了專業的攀岩館;北票碼頭的「煤漏斗」,則成為美術館空間裏獨具工業美學的「斗廊」。這份蛻變,亦延伸至生態領域——就連曾被冠以「臭水溝」之名的蘇州河,也歷經持續治理重煥清澈本色,不僅成為滋養城市生活的「幸福河」,更串聯起兩岸的旖旎風光,為城市生態畫卷添上了靈動一筆。
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一江一河」的變化裏,工業的印記未遠,生活的詩意已至,新舊交織間,藏着上海最動人的煥新故事。
在亞洲最大溫室花園
感受上海人的chill生活
走進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溫室花園,彷彿掉進了童話的世界:3個足球場大的空間裏,猴麵包樹、沙漠玫瑰、彌勒異木棉等全球珍稀花草肆意生長。最讓人驚喜的是「花座球屬仙人球」,這個自帶喜感的小傢伙成了市民爭相拍照的明星,其周邊文創更是搶手貨。
作為亞洲最大的溫室花園,這裏地上總佔地面積有2.2萬平方米,是集歷史、自然、科技於一體的生態綜合體。溫室花園分為三大主題空間,囊括了沙漠、雨林、峽谷不同風光,匯集了全球五大洲3000餘種植物,通過沉浸式遊覽,遊客們可以感受從植物到「博物+文化」的延展。

作為全齡友好的樂園,孩子們在雲霧峽谷的淺水池裏踩水,一邊玩耍一邊感受自然的樂趣。而不遠處的「滬上阿勒泰」草坪上,天氣一好就「長滿」了上海市民。誰能想到,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前身是上鋼三廠,正是經歷兩次蝶變才成為現在上海超chill的公共休閒場地。
上海,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讓市民享受永續的自然生態與融合創新的文化。

一部手機玩轉生活
「量子城市」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上海,正在生長出一座「量子城市」——它並非物理意義上的量子,而是基於空間智能創新構建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借用量子糾纏的概念,這座城市的現實與虛擬正實現深度聯動,讓治理更智能,讓生活更鮮活。
70多年間,曹楊新村從1000多戶發展為4萬餘戶,常住人口約10萬的市中心社區,其中近4萬老年人的養老助老需求迫切,也面臨智慧城市進程中的「數字鴻溝」問題。如今,在這個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一部手機就能玩轉生活:老人用 「美好生活掌中寶」 提議社區食堂上新老上海美食,寶媽在線預約寶寶屋的託育名額,居民們還能在手機上便捷挂號、查看當日菜價等,科技讓社區的資源調配像鐘錶一樣精準。

從「一老一小」的需求出發,科技在這裏是便捷生活的助力器。「美好生活掌中寶」只是上海曹楊新村首批試點的場景之一,以數字化手段提高城市規劃、城市更新、服務治理水平,向世界展示一座現代化的人民城市,其現代化不僅僅是摩天大樓的高度,還是其為民情懷的厚度、治理智慧的深度和人文關懷的溫度。
上海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其治理實踐不僅為全球超大城市提供了中國方案,更向世界生動講述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從東方明珠到陸家嘴「三件套」
上海的最高點在哪?
一邊是百年歷史的外灘,一邊是摩天大樓林立的陸家嘴,作為滬上頂流打卡地之一的白玉蘭觀景台——這座由直升機停機坪打造的「天空舞台」,給「風華團」一個全新打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的視角。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海關大樓、和平飯店、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從陸家嘴「三件套」到萬國建築博覽群,每個大樓背後都有很多故事,藏着上海城市發展的密碼,過去與現在在此對話。19世紀中後期起,外灘成為上海核心,外資與華資銀行聚集,各國建築師在此留下50餘幢風格各異的建築,經多次重建,見證上海遠東金融中心崛起。

外灘的崛起得益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的航運優勢。上海開埠後,這裏成為貿易樞紐,背靠中心城區的區位更顯重要。其引入現代金融體系,推動中國經濟融入世界,是金融改革先行區,濃縮中國金融百年發展。外灘每一束燈光的明暗交錯間,都是這座城市以金融為脈的生動註腳,既延續着歷史深處的金融基因,更續寫着它作為全球金融高地,不斷向世界展現的開放、包容與創新的壯闊篇章。
上海的最高點在哪?陸家嘴的天際線,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立體史詩。從24米消防瞭望塔,到468米東方明珠奠基起步、420.5米金茂大廈初立金融骨架、492米環球金融中心加速全球化,再到632米上海中心大廈登頂世界高度,600餘米的攀升,勾勒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崛起軌跡。
如今的陸家嘴,以「四高」續寫傳奇:4.7萬企業、50萬從業者在此匯聚,8000餘家金融機構扎根,6643億元區域GDP與50多個「全國第一」,見證這片土地從農田到全球資本高地的蛻變,成就震撼世界的浦東奇跡。

浦東的故事仍在續寫,而上海作為開發開放的引擎,正以更宏闊的視野帶動長三角與長江流域共赴新篇章。回望近四十載,城市發展曾聚力核心城區深耕;如今,它以輻射帶動激活全域動能。這場現代化城市體系的優化實踐,既為自身能級躍升注入新動能,更為中國超大城市的現代化轉型留下可複製的「上海範式」。
在上海璀璨的夜幕下,《城市風華錄》上海篇的旅程即將結束,但上海的故事永遠在路上。9月13日,讓我們跟隨「風華團」的腳步,在這座「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城市裏,感受「人民城市」的溫度與高度!

(來源:央視新聞)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