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9月17日提前發表,行政長官李家超預告今年香港將繼續聚焦「拚經濟、謀發展、改善民生」。具體措施方面施政報告會給市民哪些驚喜?「派糖」能否救市?香港文匯報邀請經濟學者袁偉基、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以及時事評論員、國際策略顧問鄭國鈞共同探討。
袁偉基期望施政報告推出助經濟轉型的政策,特別在教育及航空業加大投資,透過再培訓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縮減技能落差,幫助勞工適應新經濟需求。
葉文祺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避免短期主義,持續造地穩定樓市;二是明確經濟轉型方向,帶領社會前進;三是推出市民可感受到的措施,如舉辦盛事或穩健復甦樓市,刺激消費。
鄭國鈞強調「攻心為上」,建議透過家庭友好的盛事,特別是針對下一代的活動提升幸福感,激發消費意慾,並明確經濟轉型方向,增強市民信心。
焦點一:經濟現況與消費刺激措施
市民普遍體感經濟環境欠佳,部分商戶稱今年為開業以來業績最差一年,但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經濟穩健擴張,第二季實質GDP增長3.1%,零售銷售連續三個月錄得正數,股市穩定在25,000點以上。香港經濟現況究竟如何?有政團提出派發2,000元消費券,是否合宜?
袁偉基表示,客觀數據顯示經濟表現良好,經濟增長穩定,零售銷售正增長,但市民體感較差源於經濟轉型期,建造業、零售業等行業復甦不均。有內地企業來港,收購有70多間實體店的連鎖超市,顯示零售市場仍有吸引力,但消費習慣改變及區域流動(如新界區消費增加,銅鑼灣等地下降)導致落差。他反對直接派發消費券,因財政赤字壓力大,且難以精準支持特定行業,建議政府將資源投向北部都會區、教育城等長遠項目。
葉文祺建議從短、中、長期視角應對經濟挑戰。長期應持續發展北部都會區及創科、綠色產業,但需十年以上才有回報;中期應聚焦香港優勢產業如教育,他提到香港有五間全球百強大學,但教育產業佔GDP僅1%,遠低於英國的6%,另外高端醫療亦是未來經濟增長點;短期則需提振消費,透過吸引海外旅客及穩定樓市、股市產生財富效應,鼓勵本地消費。
鄭國鈞表示,消費意慾不足並非購買力問題,建議借鑑羅馬「鬥獸場」模式,透過舉辦馬拉松等盛事提升市民幸福感,刺激消費。他提出可將資金注入強積金,允許金融機構以強積金為貸款基礎,促進消費並帶動商業活動,吸引「街外錢」。
焦點二:失業率上升與輸入外勞政策
香港5月至7月失業率升至3.7%,建造業達7.2%,餐飲業為6%,有政團建議縮減或煞停輸入外勞政策。
袁偉基表示,失業率上升令人擔憂,特別是副學士畢業生受影響嚴重,部分因經濟轉型及人工智能(AI)衝擊全球青年就業。他認為輸入外勞政策可控,政府已要求僱主在勞工處進行本地招聘及面試,但黑工問題更嚴重,部分非法網約車司機公開營運,建議警方加強執法。為應對轉型,他建議政府透過職業訓練局(VTC)提供實務培訓,協助青年轉向金融、空運等高需求行業。
葉文祺認為,輸入外勞與失業率無直接關聯,因外勞薪酬需高於本地中位數,而且僱主需要額外支付住宿等其他成本,故僱主未必偏好外勞。他建議精準輸入外勞,針對本地供應不足的工種(如餐飲業洗碗工)進行評估,避免一刀切煞停政策,並推廣組裝合成(MIC)等技術減少現場勞動需求,同時透過VTC協助工人轉型至高技術崗位。
鄭國鈞指出,失業問題核心在於勞工抗拒轉型,而非外勞搶飯碗,建議政府參考新加坡「未來技能計劃」,加強再培訓,改變40歲以上勞工對科技的抗拒心態,適應新工種。
焦點三:平台經濟與強積金改革
有政團建議為網約車司機、外賣員等數碼平台工作者立法,要求繳納強積金及購買工傷保險。
袁偉基支持規管,他指近期法庭案例顯示,平台公司若不為自僱人士購買保險,事故後仍需賠償巨額費用,規管已成趨勢。他認為,企業為保障自身利益會主動為平台工作者繳納強積金及保險,促成供需雙方權益平衡。
葉文祺分析,數碼平台經濟從早期的共享經濟演變為僱傭關係,規管法例也需要與時俱進。他舉例網約車司機最早是非職業司機兼職載客,但現時基本已演變為全職,「也不可以說他一開始做的時候,沒有規管就是錯的,兩者概念已經不同了,現在真的變成僱傭,就要跟回一般僱傭條例,要交強積金,買第三者保險,買勞工保險。」
鄭國鈞以內地按摩中心為例,指數碼平台經濟類似於按摩師「掛單」模式,工作者需支付費用使用平台,收益則取決於個人表現。他認為,規管平台經濟需考慮行業風險差異,高危行業如網約車涉及交通安全,應由平台承擔保險責任;低危行業則可由工作者自行購買保險,避免一刀切政策。未來平台經濟將擴展至補習、理髮等更多領域,政府應針對行業特性制定規管框架,確保公平。
監製:胡恬恬、趙夢縈; 拍攝:黃宇威、裴亦菲; 剪輯:胡恬恬、黃宇威; 封面設計:張景光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