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廣宇
近年來,「周末北上」逐漸成為香港市民的生活常態。無論是探親訪友、購物消遣,還是商務交流,愈來愈多人選擇在假日跨越深圳河,體驗兩地日益緊密的融合發展。然而,在人流、資金跨境愈加頻繁之際,通訊成本卻依然高企,成為不少人心中的「隱形負擔」。若能有效降低跨境通話費用,不僅能減輕市民與企業的日常開支,更有助推動深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的長遠融合。
目前,香港撥打內地電話的收費差距懸殊。以傳統國際直撥(IDD)為例,每分鐘費用大約由港幣0.9元至逾10元不等。以某大型電訊商為例,撥打廣東省號碼每分鐘約7.9元,撥打其他省份更可高達10.9元。換言之,即使只進行一通五分鐘的交談,費用便隨時接近60元。雖然市面上亦有優惠選擇,例如「中港一卡兩號」或預付卡計劃,在特定時段每分鐘低至0.9元至1.3元,但這些方案多附帶條件,或需額外月費,並非所有市民都能受惠。
相比之下,內地撥打香港的費率亦不便宜,一般介乎每分鐘人民幣0.49至7元不等,並隨地區和電訊商而異。部分營運商雖然推出「港澳台優惠包」,可稍為減低費用,但對於需要經常探親或處理跨境業務的人群而言,這依然是一筆長期且沉重的開支。
有人或許會提出疑問,現時早已有微信、WhatsApp、Zoom 等即時通訊工具,為何還需依賴昂貴的長途電話?不可否認,網絡語音與視訊通話的普及,確實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日常溝通方式,但它們並非萬能,在跨境交流中仍存在明顯不足。
首先,網絡質素並非處處穩定,內地部分地區訊號不足,通話延遲或中斷屢見不鮮,遇緊急或商務場合更顯不便。其次,兩地使用習慣有別,香港以WhatsApp 為主,內地則以微信為主,彼此之間未必能直接用相同平台。某些公司或機構仍用固網電話(座機)或官方電話線路,不一定支援網絡語音。此外,若未購買漫遊數據套餐,跨境使用網絡通話開支甚至可能比傳統 IDD 更高。這些都是網絡通話難以全面取代的。
隨着港人北上成為常態,降低長途與漫遊費用,既能減輕負擔,也有助推動兩地交流與融合。要解決相關問題,筆者建議須從政策與市場兩方面着手。首先,可推廣「一卡兩號」服務,讓市民同時擁有香港與內地號碼,通話費用大幅下降,若能普及將惠及廣泛群體。
其次,電訊商可設計針對「周末北上」的短期或跨境專屬套餐,收費透明合理,減少顧慮。再者,政府應加強監管,考慮設立收費上限,並要求電訊商清楚列明不同計劃的實際費率,避免資訊不對稱。針對長者、基層家庭與中小企等弱勢群體,政府亦可研究提供補貼,避免通訊成本成為負擔。同時,隨着5G與跨境數據中心發展,兩地應加強合作,改善漫遊協議及基建共享,進一步壓低成本。
從「深港一小時生活圈」的提出,到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潮,兩地交流日益頻繁,而通訊不應成為發展瓶頸。降低通訊成本,看似生活便利的小事,實則承載着促進文化交流、商務往來與社會聯繫的重要意義。融合不應止於口號,而要落實在日常細節之中。作為大灣區的重要成員,香港理應率先破除通訊壁壘。當我們拿起電話,不必再計算每一分鐘的成本,那一天,深港之間的距離才真正縮短。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