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雨竹)卓納畫廊香港空間正呈現群展「界(線)」。展覽由卓納香港資深總監帕特里夏·克羅克特(Patricia Crockett)策劃,匯集由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以及來自全球亞裔社群的新聲力量,聚焦當代生活中的閾限——它們劃分國家、空間與當代生活,並將邊界視為一種觀念性與心理性的存在狀態。多件作品為藝術家特為展覽創作的新作。

生於比利時、常駐墨西哥的藝術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的開創性視頻作品《粉刷/修補》是此次展覽的主題錨點。藝術家在這一2008年的作品中重新塗繪了橫跨巴拿馬運河的道路上褪色的分道線,這一介入行為凸顯了國界嬗變的特質。
參展卓納藝術家包括: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拉烏爾·德·凱澤(Raoul De Keyser)及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此外,內地藝術家陳維、胡曉媛、謝南星,本地藝術家黃炳,以及生於泰國的詹姆斯·帕派彤(James Prapaithong)、普拉·皮亞斯塔普恩(Prae Pupityastaporn)皆有參展。

Patricia介紹,於畫廊5層呈現的《粉刷/修補》,不僅是此次展覽概念的中心,在物理層面,作品更位於畫廊5層及6層的中心。她指出,人工水道——巴拿馬運河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一段捷徑,由法國自1881年開始修建,以降低貿易運輸成本,後因多種因素停工。於是美國接手此項目並於1914年開放通航。巴拿馬運河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地理點,因為它將南美洲與北美洲相連。
在Patricia看來,Francis Alÿs描畫路面線條的行為實際也具詩意感。「他是亞洲年輕一代藝術家的主要靈感來源,更在國際上持有很大影響力。」

生於1996年的James Prapaithong常於倫敦發展,此次帶來以兔皮膠水打底的大尺寸作品《Midnight Sun》。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Midnight Sun》描繪了北極夏日的極晝現象。在得知此次展覽主題後,他想到自己常來往於泰國與倫敦兩地,而界線將過去與現在、夢境與現實分割。因此他創作了這次的新作,想要在「逃離」邊界的同時,表達自己的念舊與思鄉之情。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