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不忘歷史教誨 堅定擁抱和平

2025-09-12 19:54:02 來論

文:鄧肇峰 

小鬼李石、劉黑仔的耀眼傳奇,曾由香港導演許鞍華搬上大銀幕。在電影《明月幾時有》中,由彭于晏主演的劉黑仔重現驚心動魄的歷史──「香港大營救」。日軍佔領香港後,大批滯留於此的內地文化巨擘與愛國民主人士,如茅盾、何香凝、柳亞子、梁漱溟等,東江縱隊臨危受命,發起了這場被茅盾譽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的秘密行動。

頑強堅持抗日 立下不朽功勳

新界地區的山野林地,成為營救網絡中不可或缺的藏身之所與中轉通道。游擊隊員們憑藉對地形的熟悉與民眾的支持,開闢出多條水陸交通線,歷時數月,成功將近800名文化精英、愛國人士安全轉移至內地,為中華文脈的存續立下不朽功勳。

除了劉黑仔,沙田短槍隊還執行了多項艱鉅任務。他們在茶果嶺的鬧市中與密探駁火,在蚝涌附近的山路活捉日軍高級特務東條正之,更兩度攻打日軍重兵把守的沙田四號隧道(位於今東鐵線大學站附近),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這些戰鬥雖然規模不大,卻如尖刀般直插敵人心臟,體現了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精髓,成為港九大隊抗戰史上的輝煌一頁。

港九大隊之所以能在新界地區頑強堅持鬥爭,離不開廣大鄉民的鼎力支持。彼時村民們生活淳樸,民族情感強烈,曾冒著極大的風險,為游擊隊員提供糧食、住所、情報和掩護,形成了軍民一家的魚水深情。許多沙田的村落,如瀝源、大圍、小瀝源等,都曾是游擊隊的聯絡點或藏身處。

然而,這種支持也為村民帶來了殘酷的報復。日軍一旦懷疑某條村落接濟游擊隊,便會採取血腥的「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許多無辜村民慘遭殺害,家園被毀。

活化歷史遺產:倡建「紅色旅遊」路線

烽煙散盡八十年,昔日的戰場已回歸平靜,但歷史的印記並未被歲月完全抹去。今天,行走於獅子山郊野公園,我們仍能踏上「戰地遺跡徑」,親身觸摸那些佈滿苔蘚的機槍堡、戰壕與軍事洞穴。這些無言的石塊,是當年戰火最真實的見證,也是我們理解這段歷史最寶貴的現場教材。如何讓這段屬於沙田、屬於香港的「紅色記憶」傳承下去,成為了公共治理必須面對的課題。

近年,沙田區議員積極在議會內外倡議,推動歷史遺產的保育與活化。在「推廣沙田文化相關活動」的討論中,議員倡議應將散落的戰地遺址串聯起來,參考內地和澳門的成功經驗,發展具備本土特色的「紅色旅遊」路線,不僅提升香港旅遊的深度,更能讓市民與遊客在遊歷山水之間,上一堂生動的國民教育課。

討論內容相當具體,包括在康文署的《行山樂》小冊子中,加入牛皮沙頂機槍堡、獅子山二戰遺跡等地的歷史文化資料,將單純的郊野活動提升為歷史探索之旅;與本地大學或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深化對沙田戰時歷史的研究,並透過口述歷史訪談,建立數碼化資料庫,為後世留下第一手見證;以及在沙田公共圖書館設立本土歷史文化專區,並與區內學校合作,舉辦尋找歷史足跡等互動活動,讓年輕一代以有趣的方式認識本土的「紅色據點」。

這些倡議旨在將歷史教育從課本延伸至社區,讓文化傳承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提倡已初見成果,例如前年沙田文化藝術推廣委員會,在刊印的《沙田歷史文化漫遊指南》中,就加入了有關「醉酒灣防線」的解說。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言:「你能回望多遠的過去,就能展望多遠的未來」。歷史的價值,並非沉溺於舊日的傷痛,更不在於挑動仇恨,而在於啟迪未來。近期多部以烽火歲月為主題的電影上畫,《東極島》講述二戰期間中國漁民冒死營救英國戰俘的故事,展現了亂世中的人性光輝與平民的偉大;《南京的照相館》則深刻揭示帝國主義助長的侵略者惡行。透過影視作品冷峻剖析戰爭的根源和醜惡,引導我們建立一個更宏大的歷史觀與世界觀——不僅是為了知道「發生了甚麼」,更是為了理解「為何會發生」,從而汲取教訓,珍重和平,避免悲劇重演。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戰爭是殘酷的,值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的當下,既緬懷先烈,亦不忘歷史教誨,堅定地擁抱和平。

(作者是沙田區議員、新界社團聯會副秘書長)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