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粵港澳「技術共享」保護古樹名木 助力大灣區生態協同

2025-09-12 16:10:03 灣區生活
現時廣東已有8.5萬多株古樹名木得到有效保護,已建成「古樹公園」210個。(記者方俊明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粵港澳大灣區近年持續加強生態協同‌建設。記者今天(12日)從2025年廣東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記者行活動中獲悉,目前粵港澳在古樹名木保護領域通過技術共享、專家攜手「會診」、聯合保護項目等多種方式加強合作,提升灣區城市生態修復能力。廣東省林業局透露,現時廣東已有8.5萬多株古樹名木得到了有效保護,已建成「綠美古樹鄉村」106個、「古樹公園」210個,助建「宜居宜業綠色灣區」。

210個「古樹公園」建成 助建「綠色灣區」

記者12日跟隨廣東省林業局開展的「2025年廣東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記者行活動」走進廣州中山紀念堂,見到歷經350多年風雨的「木棉王」依然巍然屹立,被譽為「中國最美木棉」。而位於沙面島的「廣州市古樹公園」內共有古樹名木130多株,其中樹齡最長的已達300多年,最短的也超過百年。

位於沙面島的「廣州市古樹公園」內共有古樹名木130多株。(記者方俊明攝)
歷經350多年風雨的「木棉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巍然屹立,被譽為「中國最美木棉」。(記者方俊明攝)

記者走近細看,每一株古樹都掛有專屬的「身份證」二維碼銘牌,掃碼即可了解樹木的樹種、樹齡、生長狀態等基本信息。而目前廣州市在冊的9961株古樹名木均已配備此類「身份證」。

粵港澳專家聯合「會診」 開展技術培訓

廣東省林業局生態修復處處長曾鋒表示,粵港澳近年來在古樹名木養護技術方面不斷深化交流合作,包括廣東技術團隊赴港澳協助開展古樹名木搶救與複壯工作。三地專家還共同開展聯合「會診」、技術培訓等活動。

記者了解到,今年深圳首次聯合香港樹藝師學會團隊,為深圳大鵬新區的兩株國家一級保護古樹、樹齡超500年的秋楓樹實施高空「微創」手術。而粵澳雙方亦針對古樹名木的保育複壯技術開展聯合研究,例如澳門在風災後山林修復項目中的技術支援。 ‌

「廣東還通過實施一級古樹名木視頻監控和保護工程,對851株一級古樹和名木安裝視頻監控。」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廣東各地也積極運用木質針刺檢測儀、激光雷達、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和設備,對古樹名木進行健康監測,建立古樹名木「電子健康檔案」,逐漸形成古樹名木保護新格局。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