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國新辦12日舉行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實力大大增強,收入「蛋糕」越來越大,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達到10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十三五」時期增加17萬億元,增長約19%。支出強度前所未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五年預計超過13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26萬億元,增長24%。更多「真金白銀」投向了發展大事和民生實事。
過去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藍佛安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宏觀調控更加積極有為,財政政策進一步增強與經濟情景的適配性,從積極到更加積極,戰略上更加主動、戰術上更加精準,成為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強化逆周期調節,熨平短期波動。另一方面,協調推進跨周期調節,增強中長期發展動能。支持擴大內需,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暢通經濟循環,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過去4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平均5.5%的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
「國家財政賬本裏,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藍佛安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的民生導向更加鮮明,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衞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加上其他領域支出,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今年,國家財政安排1000億元發放育兒補貼、200億元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可以說,不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民生保障。」他說。
責任編輯:
趙霁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