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近年頻密雨天導致路面「甩轆」情況加劇,居民因路面問題受傷事件屢見不鮮。民建聯今日(1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全港破損路面大搜查」結果,並就爛路問題提出多項建議。
立法會議員陳學鋒介紹,民建聯於上月19日至本月3日期間開展「全港破損路面大搜查」,最終錄得超過500宗路面損壞個案。具體損壞情況包括行人路磚鬆脫絆倒路人、行人路混凝土路面接縫處損壞出現裂縫、行車路面直接破損,以及沙井渠蓋邊緣裂縫導致渠蓋鬆動晃動等。

他又指,中西區爛路問題最為嚴重,佔個案總數約五分之一,其中大馬路巴士站為損壞高發區。他解釋,巴士停車後啟動時重量集中,易導致路面瀝青移位、剝落,其中中環德輔道中恒生銀行總行對面的巴士站投訴量居高不下,多名市民曾在此跌倒,部分人受傷嚴重需縫針。
陳學鋒表示,過去一年接獲大量市民投訴,指雨天后多條路面出現嚴重損壞,不少居民因爛路絆倒受傷,部分人更需送院治療。翻查立法會文件,2022年至2024年因路面問題致居民受傷的政府索償個案累計達85宗。
針對爛路情況,民建聯提出多項建議。中西區區議員楊學明指,路政處及承辦商需加快響應速度,收到路面損壞投訴後當日完成處理,避免意外衍生;捨棄易出問題的快乾水泥,改用更優質、耐用的鋪路物料;颱風、黑雨等惡劣天氣後,即時開展全區路面檢查,對雨水沖刷導致的凹凸不平位置迅速修繕;對被多次投訴的沙井蓋位置進行檢視,評估是否可遷至車輛經過較少的區域,減少損壞機率。
陳學鋒表示,路政處的「三維影像掃描車」可通過行駛檢測路面損壞狀況,該技術已在內地多處應用並成效顯著,建議盡快落實全港推廣,檢測路面壞損。此外,要求部門即時回覆投訴市民,同時公開處理進度方便公眾監察,並鼓勵市民主動申報路面問題。長遠規劃上,建議政府協調電力、煤氣、水務、光纖等公共服務部門,將路中間的公共設施遷至路邊,減少沙井蓋等設施對路面結構的影響,從源頭降低路面損壞風險。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