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韻僖
2025年9月3日,北京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盛大閱兵,習近平主席在儀式後強調和平發展的重要性,明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攜手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表態不僅是大國責任的彰顯,更呼應着根植於中國社會的「和」文化基因。
而幾乎同期,美國總統特朗普於9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恢復命名為「戰爭部」。要知道,二戰後美國將「戰爭部」更名「國防部」,本是為傳遞預防衝突的理念;如今的反向操作,不僅與全球和平發展的主題相悖,更從心理層面強化了「衝突優先」的思維暗示——這種思維若滲透到社會層面,只會加劇對立與割裂。
回望歷史與現實,中外發展路徑的差異清晰可見。新中國成立75年來,從未主動挑起戰爭、侵佔他國土地,是唯一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與執政黨黨章的大國。從共建「一帶一路」到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中國的每一步發展都以「互利共贏」為底色,這背後,是民間對「和而不同」的認同——小到鄰里間的換位思考,大到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普通人每一次用溝通化解分歧,都是在為國家和平發展築牢社會根基。
反觀美國,自建國起便與戰爭緊密捆綁:美西戰爭開啟海外擴張,二戰後更是頻繁發起武裝衝突。據中國人權研究會發表的文章《美國對外侵略戰爭造成嚴重人道主義災難》,1945年至2001年全球248次武裝衝突中,美國發起的佔比高達81%。這些戰爭帶來的,是他國的人員傷亡、設施毀壞與難民潮,而其背後「衝突解決問題」的思維,若延伸至民間,只會讓社會陷入撕裂,最終動搖國家發展的穩定根基。
歷史早已證明,戰爭從來不是發展的選項,唯有和平才能滋養真正的進步。中國的和平崛起,從來不只是國家層面的戰略,更需要每個普通人主動傳遞包容的溫度、堅守溝通的理性——畢竟,社會的和諧、國家的長治久安,終究藏在人與人之間每一次溫和的相處裏。我們期待更多國家能摒棄「戰爭思維」,更希望從民間做起,讓溝通、和平、包容成為共識,唯有如此,人類才能真正走向共榮的未來。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