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立本)今年首7個月,香港警方共錄得24,644宗詐騙案,涉款總額43.4億港元,整體騙案宗數的增幅有放緩趨勢,顯示警方和各界反詐措施見成效。至於受到關注的大學生受騙案件新趨勢,今年首半年共有957名大專院校學生被騙,當中644人為本地生,313人是「港漂」內地生,總損失金額約1.086億港元。本地生多數墮網購詐騙,內地生則較多時深陷涉款金額較大的假冒官員電騙案,「港漂」總損失佔學生騙案金額的55.5%。另外,內地生今年遇到的租樓騙案亦有上升趨勢,警方將根據最新趨勢作出針對性宣傳和教育,提升學生防騙意識。

根據警方統計數字,今年首半年大專院校學生中招的七類主要騙案,網購和電話騙案分別佔首位和次位,其中網購騙案共錄得422宗(44.1%),涉款約765萬元,佔整體損失金額7%,其中逾300宗涉本地生,大部分案件與網購演唱會門票和二手平台買賣有關。

宣傳見效 港漂生更警覺電騙
至於港漂生,共有98宗捲入網購騙案中,比去年同期的31宗大幅上升。同時,在香港和內地相關部門聯動教育宣傳措施下,港漂內地生遇電話騙案的數字下降幅度明顯,今年首半年共有58宗及涉款4,823萬港元,較去年同期98宗及損失8,668萬元,分別下跌近41%及逾44%;但涉假冒官員及假客服的電話騙案,令港漂生損失最慘重,相關騙案金額佔內地生總損失八成,平均每宗騙案損失83萬港元,遠超其他類型騙案和本地生損失,亦是本地生平均損失金額的4.5倍。
另外,港漂生遇租樓騙案突然激增,今年首半年共錄得17宗及損失208萬元,但去年同期則沒有同類案件發生。

今年1月至7月,涉內地生損失最高的案件,事主為一名25歲博士生,因誤墮假冒官員電話騙案損失1,097萬港元。今年4月,事主收到假冒香港入境處的留言,稱他名下多個銀行賬戶涉及金融騙案,電話被轉至假珠海市公安局,騙徒向他展示偽造文件施壓要求配合調查,事主將逾千萬港元資金存至指定賬戶作監管。其後騙徒再要求他加碼轉賬時,被銀行發現賬戶有可疑,銀行職員遂要求事主前往分行及通知反詐騙協調中心;事主經警員詳細解釋後,意識到遇上騙案。
有內地生當騙徒跑腿被捕
今年亦有數名港漂生因參與詐騙被捕。最新一宗案件,一名19歲內地來港大學生涉替「假冒官員」詐騙集團做「跑腿」,冒充廉署人員向另一名騙案受害人派發所謂「公函」,訛稱受害人涉洗黑錢等罪行,該名受害人不虞有詐,按指示繳付保證金以示清白。直至日前,這名內地生犯案時被大廈保安員發現有可疑而報案,警員到場拘捕他,初步相信他最少涉3宗騙案,總金額879萬港元。
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警司羅國凱表示,警方注意到本地生和內地生誤墮騙案類型及趨勢有所不同,例如投資騙案受害人中以本地生佔85.7%,而內地生多為租樓相關騙案的受害人;而損失方面,內地生損失主要集中在電話騙案,本地生損失則分散於不同類別。因此,警方針對本地與內地學生騙案特性,今年開學季將舉辦32場防騙教育講座及宣傳活動,包括透過大學鼓勵新生完成網上學習套件、與銀行和地產中介合作派發「乖巧寶寶」防騙單張和貼紙、實施學生銀行賬戶監察機制、推出防騙廣告宣傳片、推出全新「乖巧寶寶」宣傳品及宣傳車。
他又提醒學生,要防範「騙上騙」詐騙案件,騙徒會誘騙受害人轉賬後,再慫恿受害人參與所謂「特務」行動,訛稱只要完成行動,便可以取回自己失去的金錢。這類案件早前也有發生,涉案學生最終不單損失金錢,還需要負上刑責;警方重申,明知對方是騙徒仍協助犯罪活動,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
八成受訪學生曾遇騙 有人怕丟臉拒求助
香港理工大學公布今年5月與反詐騙協調中心合作進行的「大專學生詐騙認知調查」結果,訪問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的學生,總共有3,189名學生參與,其中女性約57%、男性約40%,而本地生約58%、內地生約40%;其他受訪者沒有提供資料。
調查結果顯示,82%受訪學生曾遭遇到詐騙,當中6%蒙受金錢損失,平均損失金額約為4萬港元。
香港理工大學徐鑫教授表示,調查發現受騙的本地學生,平均每人損失約1.4萬港元,最高一宗損失金額為40萬港元;有損失的受訪內地學生,最高一宗損失金額為170萬港元,平均每人損失約7.7萬港元,相當於本地學生的5.6倍。他表示,蒙受損失的受訪學生中,分別有近五成選擇報警及近三成向親友求助,其餘約兩成受訪學生,因金額較少、嫌麻煩或感到羞愧等原因,未有向他人求助;「因此,我們在今後或許要專門針對這些情況減低求助門檻,並對求助過程或信息進行更嚴密的保密,以激勵更多受害人主動求助。」
受訪學生最常遇到詐騙的渠道,包括電話、短訊、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媒體;而最常見的五類詐騙手法,為假冒官方機構來電,例如內地公安或銀行;高薪兼職詐騙,誘使受騙者轉賬以完成一些任務;限時優惠或中獎詐騙,要求受害人先支付確認費等。調查又顯示,男性同學識別詐騙信息的能力相對較低,本科生和研究生較博士生更容易捲入高風險騙局;而曾經填寫過防騙相關網上學習套件的學生,其受騙風險較未有填寫的學生低58%。
本地學生接收防騙資訊前3大渠道,分別是電視宣傳、社交媒體和通訊軟件、街頭廣告,而較常使用的社交媒體為Instagram、YouTube 和 Threads。內地學生,主要透過社交媒體、軟件、學校宣傳及警方活動獲取防騙資訊,他們較常使用的社交媒體,則偏好「小紅書」、微信和微博。
金管局設詐騙風險指標 銀行加強偵測學生賬戶
為提升學生防騙意識,香港金融管理局及警方推動銀行加強對學生客戶的銀行賬戶偵測和阻截可疑交易的能力。目前在大學設有分行的六間主要銀行已進行針對性的管控措施,例如在詐騙監察系统設立針對學生客戶的攔截功能,主動識別高風險交易,加強查問交易目的和交易方的資料,以助評估詐騙風險,並建議客戶取消可疑交易或尋求警方協助。金管局在今年9月內會向所有零售銀行提供詐騙風險指標,要求銀行參照風險指標提升其詐騙交易監控系統的效能。

及早識別攔截可疑交易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法規及打擊清洗黑錢)陳景宏表示,過去防騙工作主要面向內地來港大學生,但考慮到涉及內地學生的詐騙個案明顯下降,而涉及本地學生的詐騙案有上升趨勢;金管局與業界及警方經商討後,未來重點工作將會擴闊至包括本地和內地學生,已要求銀行提升針對學生賬戶的偵測和阻截可疑交易能力。
為協助銀行業界更有效地識別潛在詐騙個案,包括疑似大學生受騙的交易,金管局本月會向零售銀行分享詐騙風險指標,有關指標是警方和銀行分析過往個案及最新詐騙手法,歸納得出的一些賬戶活動常見可疑情況,金管局會要求銀行參照這些風險指標,提升詐騙交易監控能力。
金管局早前提出修訂銀行業條例,擴闊銀行交換信息的範圍,讓銀行和執法機構可以及早行動阻止非法資金流動;如果一切順利,修訂條例將於今年11月3日生效。
主動介入見效 減少受騙與損失
與此同時,金管局去年12月及今年4月要求銀行實時偵測可疑交易,以及全面使用警方「防騙視伏器」中的數據,相關措施推出後,銀行和警方透過實時偵測和騙案預警識別到的詐騙個案宗數,由去年首7個月700宗,上升至今年同期2,500宗,增幅超過兩倍;而銀行和警方主動識別和介入的個案,佔整體詐騙案的比例,從去年首7個月的2.9%上升到今年同期9%,同期每宗案件平均損失亦由115萬港元減少至76萬港元,下跌超過三成。
其中一案件為一名25歲港漂大學生,墮入假冒內地公安的電話騙局,要求他轉賬40萬元以證清白。因銀行使用警方「防騙視伏器」數據,騙徒收款賬戶早已被識別為「可疑賬戶」,所以銀行立即終止轉賬及暫停學生賬戶的網上服務,並且通知警方,但學生否認受騙,甚至屏蔽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來電,更聽從騙徒指示往銀行分行試圖解鎖其賬戶;銀行職員通知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到場解釋,事主才知道受騙,幸未有任何損失。
青協輔導受騙學生及家長 免再中伏損家庭關係
警方在獲得受騙或因騙案被捕學生同意後,會將相關個案轉介至香港青年協會,由專業社工提供進一步支援學生及學生家庭,包括心理輔導及家庭關係輔導,協助紓緩當事人心理及生活壓力,並降低再次受騙或重犯的風險。先導計劃於上月展開,服務對象暫時主要集中18歲至22歲,目前已有5名受騙學生及3名被捕學生獲轉介至香港青年協會進行輔導,當中有個案涉及金額高達300萬元。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陳文浩表示,社工在跟進輔導個案期間觀察所得,年輕人受騙原因涉及許多因素,其中有3種類型值得注意;第一類是受害人對詐騙手法不太了解,特別在難以辨別真假情況下,當騙徒能說出其個人資料便很易受騙,常見例子有假冒公安或銀行職員騙案、騙徒透過WhatsApp冒充受害人家人或朋友有急事借錢,以及遊戲網絡詐騙。
第二類與情感有關,受害人因在情感上希望被接納和被愛,容易相信騙徒的虛假情感,降低戒心;例子包括一些網上情緣或裸聊勒索。第三類是受害人因生活孤單及壓力大,在未能獲得其他人支援,變得非常依賴網上交友,容易被「騙徒」扮作友好而借錢或墮入網上援交詐騙。
當青協社工在接收到這類個案時,先會進行全面評估,包括財務壓力、持續受騙風險、情感和認知狀況、心理上及行為上的模式,以及受害人家庭的支援情況,然後作出個案輔導;而在輔導過程中,社工會集中於情緒支援及如何解決事件,並會加入其他真實個案,希望幫助受害人能夠及早預防,避免再次被詐騙。除了涉事年輕人個案外,社工也會支援其家人,因為很多時所損失的金錢與家人有關,主要工作是增加家庭溝通和互相支持,以強化保護網,希望不會因案件影響家庭關係。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