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平理
近日,頂尖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表示,受美國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科研資金影響,研究經費被突然切斷,自8月以來,他被迫中斷手頭項目,四處籌款;讓國際學界大為震動。當研究項目需要學者親自「化緣」維繫時,科研體系的穩定性已岌岌可危。特朗普政府今年以「打擊反猶主義」「維護國安」為名凍結多所高校資金、撤銷外國留學生簽證,已破壞科研根基的穩定和學術自由的承諾。
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名,凍結高校資金、撤銷留學生簽證、限制華裔學者參與重要科研項目,一些列系統性打壓行徑,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嚴重的「寒蟬效應」,迫使眾多學術機構與相關人員因恐懼無端的審查而陷入「自我審查」,學術交流氛圍變得壓抑,創新活力遭受極大抑制。
這種短視且歧視性的策略,在短期可能鞏固特定選民基礎,但從長遠來看,卻嚴重損害美國科研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這些政策正在瓦解美國引以為傲的人才磁吸效應。歷史上,美國通過開放簽證、優厚待遇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成就了世界科研的高地。而如今,歧視性的政策卻讓眾多優秀人才望而卻步,紛紛「打退堂鼓」,最終必將對美國科研的持續創新和國際競爭力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以陶哲軒為例,其被迫中斷研究轉籌款,不僅影響個人學術產出,更向全球傳遞出「美國科研環境惡化」的信號。陶哲軒在專訪中表示,「(美國)現在充滿了不確定性。12個月前,如果你問我會不會離開,我根本不會考慮這個問題。我很想留下,也希望一切能回到接近正常的狀態,但最難恢復的,是那種可預測性與穩定感。」這種信號經由學術圈層擴散,將導致人才流向更穩定的國家,形成不可逆的「人才逆流」。
從科技發展規律看,基礎研究需要長期投入與穩定環境。特朗普政府削減科研資金、製造身份焦慮,最終將「自毀長城」。
歷史經驗表明,科研生態的破壞易如崩山,修復卻需數十年之功。當陶哲軒這樣的頂尖學者需要為經費「化緣」時,當留學生因簽證政策放棄美國深造時,美國正親手關閉其科技霸權的「人才閥門」。隨着美國在各行各業的霸權主義愈演愈烈,美國或將從「科技燈塔」淪為「人才孤島」,最終在科技競爭中失去最關鍵的籌碼。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