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新型精準藥物治療嚴重哮喘效果顯著 蔣嘉欣冀更多病人受惠

2025-09-10 12:21:16 健康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有數億人受到影響。在香港,過往統計顯示約有5%的成人及長者患有哮喘。儘管大多數患者可以透過吸入型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約有5%的個案屬於嚴重哮喘。這類患者即使接受傳統治療,病情仍然難以穩定,反覆發作不僅增加住院風險,還會影響生活質素和整體健康。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蔣嘉欣醫生指出,隨着醫學的進步,醫護團隊現能透過分析生物標記與臨床特徵,辨識不同哮喘類型,採取精準治療,並從而制定更為個人化的精準治療方案,以達到更佳的效果。

精準治療改善病情控制減少惡化與傳統藥物副作用

蔣醫生解釋,傳統哮喘的治療主要以吸入性類固醇與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但對於部分嚴重患者而言,這些藥物未必能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隨着精準醫療的發展,醫護人員可以根據發炎表現進行分類,並結合患者的臨床與生物特徵進行分析。常見的生物標記包括嗜酸性粒細胞(EOS)、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以及總免疫球蛋白E(IgE),在精準治療上具有重要應用。這些生物指標能有效區分嚴重哮喘的炎症表型為「第二型(T2-high)」或「非第二型(T2-low)」,為個人化治療提供明確指引。第二型哮喘主要由嗜酸性粒細胞驅動或致敏原誘發,而非第二型哮喘炎症機制更為複雜,例如能以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為主導,因此治療策略亦有所不同。通過辨識哮喘的炎症類型,這些生物指標有助制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涵蓋藥物選擇及個人化治療。選用合適的個人化生物製劑可以有效減少急性發作的次數,降低對口服類固醇的依賴,並改善病情控制和生活質素。

蔣醫生強調,精準治療並非一體適用的方案,成功的關鍵在於準確評估與個人化配對、並需配合療效監測與跨專業合作,以確保患者獲得最合適的照護,目標不僅是控制哮喘症狀,更是幫助患者實現長期的穩定與健康生活。

跨專科服務提升照護水平處理複雜發炎相關疾病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曦醫生指出,嚴重哮喘患者治療旅程往往漫長且複雜,許多人經歷多次治療失敗與反覆入院,甚至需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這不僅影響整體健康,亦可能增加死亡風險。長期服用類固醇還可能會帶來嚴重且持久的副作用,加重患者的整體疾病負擔,進一步降低生活質素。

有見及此,香港大學免疫及過敏科團隊建立了一項創新跨專科服務(包括皮膚、呼吸系統及免疫過敏科),集中處理發炎相關的複雜個案,包括哮喘、異位性皮膚炎、食物或藥物過敏及過敏性鼻炎等共病。服務通過跨專科團隊的協作,結合臨床專業判斷與精準醫療新科技,為每位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有效提升治療成效,改善病情控制,並減輕整體疾病負擔。

個案分享:經跨專科團隊跟進病情明顯改善

現年31歲的Alfred,自小受到嚴重哮喘困擾,多年來病情反覆發作,曾多次因為哮喘發作入院並嘗試多種藥物但未見顯著成效,對他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由於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他也出現了多個副作用,包括骨質疏鬆、骨折及胃潰瘍,甚至因過度使用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引發免疫缺陷,需要定期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替代療法,導致生活壓力和醫療支出大幅增加。

他隨後轉介至跨專科團隊作全面評估,團隊發現其IgE水平不高,且血液中無明顯發炎指標,因此診斷為「非第二型哮喘(T2-low)」。基於此診斷,團隊為他制定了包含生物製劑的個人化治療方案,並處方了TSLP抑制劑。在使用TSLP抑制劑後,兩星期內已感受到明顯改善、氣促和哮喘發作次數均減少,無需再頻繁覆診及住院。此外,在接受生物製劑後,他亦沒有出現明顯副作用。治療過程由呼吸系統、免疫及過敏科醫生組成的團隊共同跟進,定期檢查他的情況,觀察藥物反應,並提供生活管理、致敏誘因控制以及正確使用哮喘藥物的指導。整體而言,他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素均大幅改善。

提升精準醫療可及性造福更多患者

李醫生總結,以上個案顯示精準治療已展現實質成效,能夠為不同類型的哮喘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例如使用生物製劑,從而減少急性發作和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並降低副作用,長遠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未來應進一步提升有效治療的可及性,讓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受惠,從而改善病情,重獲健康生活。另外,降低診斷與治療門檻、擴展資源以回應患者需求、推動以生物標記為本的醫療模式,需由政府、醫療界、業界與病人組織多方協作,同時加強公眾教育與認知推廣。在跨專科團隊的支持下,結合創新的服務模式與先進藥物,嚴重哮喘患者有望邁向更穩定的生活新階段。精準醫療將成為個人化照護的重要基石,為哮喘治療開創更多可能性。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