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萬宜水庫東壩作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點,每逢假期均吸引大量內地及本地遊客到訪打卡。為紓緩景區交通壓力,特區政府運輸署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擬於本月13日起實施特別車輛管制,每逢周末、公眾假期及內地黃金周,禁止的士朝九晚六時段進入西貢萬宜路,以及加強小巴服務,減輕道路負荷。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實地走訪東壩,由於非遠足的旺季,在場車流尚算暢順,但記者發現不少旅客行裝較多,大包小包的行山裝備上落小巴「論盡」,傾向搭乘的士代步,對「一刀切」禁止的士駛入安排有所保留,反建議分時段採取交通管制,長遠則應拓寬道路,以及採用科技監控配合預約制管理遊客。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唐文、李千尋
西貢萬宜水庫東壩以其獨特的六角形柱狀節理岩石聞名,近年成為香港郊遊熱點,東壩一帶的徒步路線更大受遊人歡迎,尤其在內地長假期如五一勞動節黃金周,遊客人數激增,一度出現需要輪候兩至三小時才能離開景點的情況。
可北潭涌搭9A小巴入東壩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到訪東壩實測,發現由北潭涌至東壩的進山道路是一條單線雙程車路,狹窄且多彎,沿路的會車點不多,容易造成擁堵,政府擬設的的士禁駛區距離核心景區約8公里至10公里,徒步一般需要兩小時以上,日後若限制的士駛入,遊客除了徒步兩小時進入東壩外,也可選擇在北潭涌搭乘9A專線小巴進入。
實測當日是8月初,天氣酷熱,並非旅遊旺季,香港文匯報記者在萬宜路路口觀察,下午時分的一小時內,錄得超過60輛的士,以及11輛小巴出入。記者之後走訪北潭涌巴士總站,發現前往東壩的9A號專線小巴僅設兩個停車位,整個站頭僅有一條小巴停車道及一條大巴停車道。若乘客增加,巴士站的人流和車流同樣有機會出現擠迫,影響交通秩序。
內地客:四人同行分攤的士費划算
現場觀察發現,不少千里迢迢從內地來港遠足的旅客是背包族,他們均表示,大包小包的行裝搭乘集體運輸工具不太方便,故的士是主要交通工具。來自中山的遊客張先生與朋友當日從旺角乘巴士至西貢,再轉的士前往東壩,車資約150元。他們攜帶水、遮陽傘、證件及充電寶等基本裝備,背包重約3公斤。「如果以後禁止的士進入,只能改乘小巴或步行8公里前往萬宜路路口,對一般遊客而言比較吃力,不過我還是會願意再來。」
張先生認為,選擇交通工具時會考慮性價比,如三四人同行,分攤的士費用相對划算;若單人出行,則結合的士與巴士使用,既節省時間又具彈性;若以成本為首要考慮,小巴會是更方便的選擇。
路狹窄需錯車出行 冀擴闊車道
同行的劉先生指,東壩附近道路狹窄,近似單線車道,對向車輛需錯車而行,建議政府擴闊道路。「小巴的班次比較少,也不確定什麼時間到站,夜間又停駛,我們如果在晚上才離開,應該就要步行或叫車,沒有的士的話,不太方便。」
來自廣州的行山愛好者李先生當日清晨6時出發,先乘坐高鐵到深圳,再從口岸轉乘的士到埗,與朋友分攤約400元的士車資,到達東壩時已是上午10許。「我們走第一段行山路段花費兩個小時,等下還要走第二段路,據說要6小時,我們不想走夜路,希望當日來回,感覺的士是最快的,巴士路線我們也不太熟悉。」
的哥:應從控制人流入手
的士司機黃先生在西貢從事載客服務逾十年,西貢市中心至東壩線路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平均每日從該線路賺取約1,500元。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理解政府限制的士進入萬宜水庫相關區域的決定,因為在旅遊高峰期,萬宜路交通嚴重擁堵,他有時被堵三小時僅賺約200元,他認為單純限制的士進入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應從控制人流入手。
另一位的士司機余女士表示,限制的士進入對其生意衝擊甚大。她指,萬宜路擁堵的主要原因是外來的士司機不熟悉路況,遇對頭車時不肯退讓,才造成交通堵塞。她建議,政府應考慮將萬宜路拓寬為雙車道,從根本上改善交通流量,實現標本兼治。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