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芸)2025這個夏季特別炎熱,還多了一層歷史的溫度,80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鐘聲敲響,結束了那段黑暗歲月。這份記憶又通過光影重生——「烽火流年·光影長歌」紀念影展在港澳拉開帷幕。由紫荊文化集團支持,南方電影文化基金會、澳門文教出版協會等機構共同策劃的這場活動,讓抗戰不再是觸不到的遙遠記憶,而是透過影像藝術的力量,讓歷史重現眼前。

從六月九日首場電影欣賞會於香港秀茂坪社區會堂舉行開始,當日播放電影《國歌》近400人參與,七月,紀念影展正式啓航,一場場反映抗戰時期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電影,既讓後人感受到先輩們的韌性和無畏犧牲精神,更引發當代人對和平的珍視與思考。展精選影片,除精彩的開幕影片《里斯本丸沉沒》以外,《同學們》《九零後》展現了戰火中知識分子的風骨,守護民族的文化火種;《國歌》、《音樂家》以旋律為槍,以藝術為盾,以史詩般的畫卷呈現音樂家的另類抗戰,喚起愛國情懷;《戰火歸途》、《興安嶺上》、《騰越殤魂》、《為了勝利》展現一個個普通人在極端困境中選擇與堅守,展現全民抗戰的底色,平凡人心中的信念,正是民族抗爭的根基;《將離草》、《明月幾時有》從兒女情、兄弟義,展現善良的人們對生命的熱愛與對和平的渴望,於小愛見大愛,於別離盼安寧;《小兵張嘎》以童趣講歷史,以新形式傳記憶,重譜兒時經典。可以說每一部電影都突顥了人情中的和平渴望,以史為鑑,絕非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釐清是非,從曾經的苦難中汲取教訓,一如唐詩中「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從而激發國人團結一心,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
民間力量,推動歷史走進人心
影展的成功離不開民間機構的共同努力。活動獲得工聯會、民建聯、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頻道,婦女團體,以及各地區社團的大力支持,累計吸引數萬名觀眾參與。成功亦源於主辦方的巧妙策劃——從影院走入社區、學校,並結合免費放映與社團互動,吸引多元觀眾。

從7月到9月間,南方電影文化基金會聯同各團體,於全港18區的電影院、公園、廣場、社區活動中心、電影資料館以及大專院校等展開開映。民建聯組織了18場社區放映,黃大仙地區委員會8場, 觀塘地區委員會5場,大埔地區委員會9場…… 幾乎場場爆滿,在一些社區的露天廣場放映時,不少市民甚至帶着折疊椅前來觀影。

在大學校園,包括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里斯本丸沉沒》專場放映,近600名師生及校友到場觀看,現場氣氛熱烈。隨後《音樂家》《國歌》亦相繼安排在理工大學放映。
《南京照相館》這部取材自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罪證影像的電影,團體包場氣氛空前高漲。
在屯門社區會堂,75歲的陳伯看完《戰火歸途》後百感交集,他說:「我父親那年就是帶着全家從廣東逃難到香港的。電影里逃難的場景,就是我小時候聽父親講的故事。」另一位社區老人觀後哽咽:「電影讓我想起兒時躲避空襲的日子。今天的年輕人,該知道這些苦難。」在荃灣社區會堂,看完《興安嶺上》,一位少數族裔人說,「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力量,抗戰是全體中國人的勝利。」
民間團體亦反應積極,香港文化界聯合總會理事長李自松表示:「影展不僅是觀影,更是情感教育。而是活的課堂。我們已組織會員觀影,討論如何將抗戰精神融入教育。」
港澳的雙城影展籌備近半年
在澳門,影展亦同樣深入戲院、社區及校園。於永樂戲院放映電影《音樂家》,吸引二百二十人觀摩。澳門口述歷史協會亦發動會員尋找抗戰親歷者後代,在放映後舉辦分享會。

影展去到澳門站。開幕片《同學們》講述抗日時期,以國立中央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為代表的一批華南學校南遷辦學的故事。映前澳門文教出版協會會長林發欽致辭:「抗戰時期澳門發揮文化避風港的作用,大批學校、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南來辦學育才,激蕩起救亡圖存的吶喊。粵港澳教育同根,文化同源的文教發展軌跡,正是澳門愛國精神的源泉。」
觀影後,一位中學生分享:「以前覺得抗戰是久遠的事,現在像發生在身邊。那時的老師和學生,真的很不容易,好勇敢!」
歷史系研究生李倩告訴記者:「以往抗戰歷史多在書本里,這次影展讓歷史變得鮮活可感。特別是看到澳門在抗戰中扮演的文化庇護所角色,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展策劃人、南方電影文化基金會秘書長林雲華告訴記者,這場跨越港澳的雙城影展籌備了近半年。「我們特意選擇7月7日在香港啓動,7月19日在澳門開幕,就是希望用電影這門藝術,連接兩地共同的歷史記憶。影展是以光影為筆,續寫未來。」看着電影結束後很多觀眾總是坐在座位上不願離開, 林雲華感慨這就是光影的力量。「我們計劃將影展帶到粵港澳大灣區更多城市,讓這段歷史記憶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在港澳兩地寫下關於和平與傳承的新篇章。光影不滅,精神永存—讓我們在烽火流年中,找回那份長歌般的韌性。光影長歌,仍在繼續紀念影展預計到10月底,整個影展將完成180場。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