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望賢 毛麗娟 深圳報道)第二屆「人民·大公」灣區智匯政策圓桌會2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區舉行,來自香港、澳門和內地的十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通過政策創新有效打破制度壁壘、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要素流動、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產業合作以及促進區域協同發展進行深度研討。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人民・大公」灣區智匯政策圓桌會由中國人民大學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發起,自創辦之初,便肩負起特殊使命、彰顯出獨特價值——依託雙方研究優勢與傳媒力量,致力於讓更多的「創新理念」轉化為灣區建設的「實踐成果」,讓更多的「智慧火花」匯聚成制度創新的「燎原之勢」,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公共政策創新與大灣區融合發展深度結合,為完善我國公共政策體系、助力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他指出,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着力推進規則和機制的聯通、融通、貫通,進展順利、成效明顯。今年5月,首屆圓桌會以「全面提升灣區發展創新力的政策供給與創新」為主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反響。本屆圓桌會以「強化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政策創新」為主題,既是對首屆圓桌會議題的延展,更是對大灣區發展需求的精準回應,從「頂層設計的政策供給」到「落地實踐的機制突破」,沿着「問題導向—理論探索—政策創新—實踐檢驗」的路徑穩步前行。他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的生命力在於「通」,競爭力在於「融」,潛力在於「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正是打通「制度壁壘」、實現「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所在。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國公共政策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鵬發布報告《從制度之異到走向制度之利:政策創新推動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報告認為,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關乎大灣區一體化發展質量的核心: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特點導致市場規則、法律體系、監管標準等存在顯著差異,成為要素流動和產業協同的深層制約;政策創新和推進需兼顧區域內差異性與協同性的動態平衡: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大灣區政策設計需既要尊重三地制度差異(如法律傳統、市場機制),又要逐步構建統一規則,完善協調機制,形成差異化協同模式;發展模式創新需要「試點一推廣一立法」的循環機制:政策創新需經歷「局部試驗一效果評估一全域推廣一法律鞏固」的遞進過程,既控制改革風險,又有效保障發展成效的穩定性。
論壇當天還舉行了三場圓桌會議,分別聚焦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的政策協同路徑、灣區公共服務與區域治理機制創新、灣區統一市場規則與要素流動機制創新等議題。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