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荃灣如心酒店早前發生致命交通意外,再度將本港高齡司機的問題推上社會焦點。一名年屆八十的士司機疑因身體不適失控,撞斃一名菲律賓籍遊客,令人痛心之餘,也揭示了制度缺口。

據運輸署數字,截至2022年底,本港60歲或以上司機高達12萬人,佔商用車司機總數近六成;70歲或以上的士司機涉意外人數,更由2011年的約百多宗,急升至2021年的418宗,十年間幾近翻四倍。這些數字無疑是一個警號,凸顯改革措施不能一拖再拖。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曾就事件回應,指政府去年已建議將商用車司機體檢年齡由70歲降至65歲,並改為「一年一檢」。她強調相關工作「一直未停」,已大致完成。運輸署亦成立由醫學界代表組成的專家小組,建議檢測範圍更科學化,除視力、視野及青光眼之外,還納入聽力、認知障礙,以及留意慢性病藥物對肌肉反應與反應速度的影響。當局正着手更新體檢證明書及制定統一指引,目標在明年首季提交立法會審議,並積極探討加快立法。

誠然,從國際經驗來看,本港的步伐確實相對落後。以新加坡為例,65歲以上的職業司機必須每年接受健康評估;75歲以上更需額外通過職能評估和路試,才能續牌。另外,日本亦對高齡駕駛者設有認知功能測試及定期視力檢查,這些制度共同之處,是不再單純以「年齡」劃界,而是更科學地聚焦健康與功能狀況。相比之下,本港現行「70歲以上駕駛者續牌須三年一檢」的要求,無疑是過於寬鬆。

然而,單靠體檢並不足以徹底化解風險。本港不少的士司機屬「單打獨鬥」,長時間營運導致精神疲勞,對高齡司機更是沉重負擔。若再疊加高齡司機可能出現的反應遲緩,事故風險自然成倍增加。因此,除了在醫療檢測上加強,政府亦應與車隊合作,考慮引入類似「健康工時管理」制度,強制車隊須記錄及限制高齡司機連續駕駛時數,並安排休息時間。尤其在夜班與長途駕駛,更須嚴格把關。政府亦可透過補貼與政策誘因,鼓勵業界採用智慧車載監控系統,即時提醒司機打瞌睡或偏離車道,預防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業界早已意識到問題。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曾建議,安全駕駛應以健康狀態為核心,而非單純「以年齡劃線」。他們亦正編製駕駛健康指引手冊,並籌劃與醫療機構合作,為會員司機提供優惠體檢,甚至倡導「以健康取代年齡」的新發牌理念。這種由業界自發推動的改革,若能與政府新措施互相配合,將更易為前線司機所接受。

不過,任何制度收緊,都必然牽涉成本與阻力。高齡的士司機多數收入不高,醫療開支往往成為沉重負擔。若強制性檢測卻缺乏配套,恐怕會令部分司機「被迫退場」,引發營運人手短缺。政府若真心推動改革,便不能只是一紙命令,還須考慮提供體檢補貼、設立專屬醫療評估服務,以及推動車隊健康支援,減輕基層司機壓力,方能令政策落地見效。

高齡司機問題的本質,是公共安全與生計之間的平衡。道路安全容不得僥倖,制度亦不可拖延。荃灣的奪命事故已是又一個沉重警鐘,若再坐視不理,未來仍難免重演同樣的悲劇。香港必須加快步伐,從「三年一檢」走向「一年一檢」,從「單一體檢」邁向「多重功能評估」,並透過科技與車隊管理,補上最後的防線。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守護駕駛者與市民的生命安全。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