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茶馬古道·斷龍吟》劇照。作者供圖

呂書練

舞台不大,演員不多,卻將百年前在我國西南邊陲發生的一段往事呈現今日香港觀眾面前,惟時間線定格在24小時之內。因為這一天發生了影響後來中國社會變革的3件大事──清末光緒皇帝駕崩,宣統登基,掌控大清王朝逾40年的慈禧太后仙逝……事件在遠於雲南的彝族小鎮也產生餘震,影響卻是間接的。

小鎮位處著名的茶馬古道,附近有棵千年古樹──龍神樹,宛若神靈般守護着族人,世代族人也敬拜樹神。這裏是普洱茶勝地,茶香彌漫,清新的茶水滋潤着勤儉的居民,生活安逸。然而,一條由法國人掌控、從越南修建至昆明的鐵路(即今日仍運作的滇越鐵路)要穿越古樹。有人覺得它是阻礙前進的「路障」而要斬斷之,有人視之為祖靈的象徵而要保護它。一夜之間,龍神樹頓成焦點。

這是一個歷史節點──當年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敗陣,被迫簽下不平等條約,包括將這條由越南延伸至中國境內的鐵路修建權判給法國人。殖民者覬覦雲南天然資源,藉修鐵路、斬古樹而將權力延伸……龍神樹遂成為主權的象徵,護樹人與斬樹人展開鬥爭……

這是香港文聯為本屆中華文化節策劃的舞台劇《茶馬古道·斷龍吟》的劇情梗概和歷史背景。王昊然編劇,傅月美執導,由資深話劇演員王維飾演的商人陸懷遠由頭帶到尾──他是族人之子,其父當年為救母親而與清官妥協,背負「叛徒」罵名,帶着15歲的他遠走法國。30年後,他回到家鄉經營一間茶舍。時值世局遽變,茶舍成為各路人馬的聚腳點。

除了青梅竹馬的彝族女友藍玥外,還包括譚嗣同弟子林啟維、俄羅斯逃亡者伊萬、激進的革命者葉知秋、傳統茶商馬幫石峻川,以及法國殖民者杜邦和清朝小官張文臣等。各人從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發展開激辯,爭持不下。經過談判不遂、勸喻不果的陸懷遠預見一場血腥風暴即將到來,選擇「背叛」眾人,用一把火燒了古樹(象徵燒掉屈辱),再種新樹(寓意新生)。

這不是一部歷史劇,卻是在史實背景下創作,演出激起了人們對這段民族屈辱史的關注和考究。但編導顯然不滿足於講「主題故事」,而是精心讓文化背景和觀點不同的「人設」暢所欲言,再配合幾場代表舊觀念的彝族祭儀,既製造氛圍,也藉此呈現新舊交替的動盪時刻迸發的思想火花。舞台設計別具巧思,尤其第四幕的父子隔空對話,燈光造成的流線形投影猶如普洱茶水在流動,很有意境。

不過,好戲有待千錘百煉,或許整齣戲所包含的元素和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令我有失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