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青年設計學校 2025」活動近日舉行,來自15間中學的學生在工程師帶領下進行比賽,透過模擬「火星任務」等互動遊戲,探索以循環再用物料、可持續設計理念及工程知識,激發創新思維。
是次活動由非牟利機構青年成就香港部與奧雅納工程顧問合辦,以「主動轉舵,還是隨波逐流?」為主題,因應氣候變化、地緣衝突、資源短缺等全球議題,設計了一系列啟發性課程。活動核心圍繞一個發人深省的命題:「當我們面對未知挑戰,是選擇被動接受,還是主動改變?」
在模擬地球即將不宜居住的情境下,學生們分組完成了「火星任務」、「資源再生設計」及「太空競賽」等創新挑戰,在奧雅納的工程師帶領下,他們學習基本工程知識,利用廢紙、膠樽等日常回收材料,設計並建造機械裝置,以波子在人造斜坡跑道中打開不同機關,從以獲取人類生存必需的三大資源——水、氧氣和能源,當中涉及坡道設計、斜度、波子速度和力量等計算,最終在評審面前實際示範製成品。
評審團成員奧雅納東亞區總裁楊詠珊表示,是次活動可讓中學生掌握工程基礎,並提醒大家不要過分依賴人工智能,她說:「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速成方法,尤其是AI或電子科技等,但很多時忽略由最基本一步做起,希望同學掌握工程的基礎知識,好過只是依賴速成或半製成東西。AI的確很快,但人類靈活思考和創意,暫時AI仍未能追得上,人類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熱情、願景、創意和思維模式。」她表示,雖然實際工程項目經常使用AI作為工具,但主要是利用AI快速運算和準確度,去覆審工程師計出來的數據,強調工程設計「不能依賴機械,亦不要忘記設計的初心。」

聖公會聖本德中學中二學生張雯樂表示,自己本來很害怕計數,但參加今次活動,發現原來融入日常生活後,學習物理並沒有那麼難,「我數學真的不太好,見到大堆數字會暈低,但今次活動困難點不在於數學,而在於肯不肯去試,要不停試和改良,好像條斜路便試了很多次,有時彎度不夠,有時條路不夠深。我以前很懶,不肯做數學卷,但現在知道如果我不去試,我個人不會進步。」
她又表示,這次活動鞏固了她想當建築師的想法,「我爸爸做裝修,他一手一腳將間屋由空屋,變成超級溫馨,好像英雄般,我由小到大都想跟我爸爸一齊出來建造更多好的建築,將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三學生黃詒雋表示,今次比較困難是計算坡道,幸好在工程師指導下,學懂先用草稿繪畫坡道,預計速度和重量等,更快達成目標。他又表示,從中得知原來建築師不一定日曬雨淋,可以專注做設計,物理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因此更堅定選擇理科這條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