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上共有4座中心城市,但在文化上可以相互輝映的卻是港穗雙城。澳門的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卻欠人口規模;深圳的城市現代化不遜於香港,但歷史厚度不夠。唯有廣州,兼具傳統和現代。而我們忽視了廣州,包括曾在廣州生活多年的我。
以前,因為工作關係,跑上海較多,順帶遊走長三角各城,探索江南水鄉,品味精緻的江南文化。但對珠三角各城,去的也不少,卻沒好好細品。這塊富饒的土地有一段不短的時間留給人們的印象只是製造業重地──雖然很多工廠早在十多年前已北移。長三角也有蓬勃的製造業,但由於我國眾多知名文化學者、藝術家都是蘇浙滬籍人士,江南風光及其人文風韻在其飽含深情的筆下,格外美艷,深烙民心。
甚至香港出版的旅遊書,介紹上海乃至江南名勝景區外,往往會講講海派文化及其歷史,但說到近在咫尺的廣州時,就變成了消費指南──哪裏有好食的。十年前,我在遊了北京、上海、台北等由舊工廠區改成的創意園後,聽說廣州也有類似舉措,專程赴穗,兩人伴遊的老同學詫異:你不是來廣州覓美食,居然去看工廠!
廣州的「文化軟實力」除了嶺南畫派、粵劇,以及音色清脆、節奏歡快的廣東音樂外,在文學上,有與北京的《十月》、《當代》和上海的《收穫》並稱「四大文學雙月刊」的《花城》;在文化媒體方面,有《新周刊》(實為半月刊)、《周末畫報》、《城市畫報》(2023年後只保留網絡版)和《南方人物周刊》,影響力都輻射全國,《新周刊》更引領全國風尚,香港很多文化人都是其「粉絲」。
在建築方面,上海周邊有「四大江南園林」,廣州周邊也有「四大嶺南園林」,包括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和東莞可園。我分別遊過位於蘇州和佛山各兩座園林,整體印象是,雖然都有池水、假山、盆栽、亭閣、長廊等布局,但江南林園佔地大,細節更精緻,尤其假山石頭的造型,有點「水滴石穿」的自然感。此所以,雖然都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前者卻晉身為「世界文化遺產」。
今日,越秀山上的五羊石像已被珠江畔的廣州塔(昵稱小蠻腰)取代而成為廣州新地標。如果說五羊石像代表着廣州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底蘊,寄託人們對豐收的良願,那麼,霓虹閃爍的廣州塔則可視為守正創新的象徵,這座以Canton Tower為英文名的世界第二高塔宛若亭亭玉立的少女守護着珠江兩岸的大地,夜幕降臨後,身上迸發出的五光十色,既象徵花城的多元活力,也隱喻廣州的新顏和變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