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冰芬
2025年5月,「國際調解院總部」正式落戶香港,成為首個進駐香港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是國際社會對香港法治環境的高度認可,更標誌着香港角色從傳統的「物理聯通」向「制度聯通」,使香港走向「全球治理規則塑造者」的戰略升級。香港如何藉着「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獨特支點,同時推動自身經濟社會持續繁榮?可以從三個層面分析。
一、「一國兩制」制度的兼容性優勢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既獲得中央政府的堅定支持和政策賦能,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憑藉著成熟的普通法體系、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國際化的金融貿易網絡、國際航運樞紐以及數據流通自由便利等優勢,成為全球資本和人才的聚集地。「一國」與「兩制」的協同效應,讓香港既能精準對接國家戰略,又能高效銜接國際規則,為深化國際合作奠下穩固的根基。
國際調解院總部選址香港,首次將香港普通法體系與國際商事規則的兼容性,延伸至國家間爭端解決領域,正是推動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賦予香港的獨特使命。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處理全球約75%的離岸人民幣支付結算,同時是亞洲最大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中心。這些優勢讓香港法治和金融規則協調中奠定獨特的話語權。2025年,中央支持「港資港法港仲裁」拓展至深圳、珠海,更為國際規則與內地制度的對接提供了「試驗田」。
這一制度的優勢,使香港成為內地規則與國際標準之間的「轉換器」,逐步深化規則輸出的影響力。
二、配合國家戰略,參與全球治理
香港以單獨關稅地區身份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國際機構,其實踐經驗已融入國際貿易新規及標準的制定,為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積累寶貴經驗。例如,在新一屆的世界海關(WCO)組織中,香港代表再次獲提名成為亞太區副主席一職,正體現了香港在全球治理中地位獲得廣泛認可。
在區域合作領域,香港近年再新增東盟、秘魯的《自由貿易協定》,為申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再增添助力,並持續深化與中東、東盟等「全球南方」市場的聯繫,有效推動區域經濟融合。通過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全球繁榮峰會與國際創科展,香港正不斷強化金融、科創、文化、新能源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下一步推動香港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也將助力其在國際數據流動體系中佔據關鍵位置。
此外,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協同合作也在拓展戰略空間。例如,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專業資格互認、跨境通辦及「港澳藥械通」;2025年瓊港合作上,海南單向認可香港醫護、律師等45項執業資格,共同開拓東盟市場。與此同時,香港也加快在綠色金融、AI治理等新興領域上與一帶一路的合作。
三、帶動民間多元推動國際合作的合力
在企業與資本層面,香港的平台價值持續增加。香港作為家族辦公室國際總部,未計聯合家族辦公室,市場估算超過2700家,遠超新加坡,成為亞洲最大的單一家族辦公室聚集地;助力內地頭部企業上市融資今年上半年已逾千億港元;2024年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數量回升,年中點算為9960間,顯示香港對全球企業吸引力有所提升。
在專業服務領域,香港的國際網絡不斷擴張:2024年香港貿發局促成中企與哈薩克斯坦達成跨境支付能源貿易備忘錄,並在柬埔寨、孟加拉新增兩間顧問辦事處,進一步深耕東南亞市場。此外,民間力量是「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今年七月進駐香港中西區醫院道4號的中國醫療人道援助慈善機構——共享基金會,已為柬埔寨、老撾提供3000例白內障手術;香港廉政學院自去年成立以來,已為70多個國家的2200多名反貪人員提供專業培訓,以專業服務促進民心相通。
結語
綜合而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國兩制」的優勢日益突顯。香港以法治公信力、金融創新力、民間網絡力等多重優勢,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發揮着積極作用。未來,緊抓RCEP/DEPA機遇、綠色標準輸出、人工智能治理的突破口,香港可持續發力,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智庫聯合研發全球治理香港方案、推動碳交易市場標準國際互認,並聯合本港和內地工商界併船出海,為在全球治理中主動塑造中國話語權,持續貢獻香港智慧與力量。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