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榕波

近年,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簡稱ESG)理念在全球迅速興起,成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隨着投資者、客戶及各持份者對企業可持續營運的要求日增,企業亦意識到其ESG表現會對品牌聲譽、市場價值、業務拓展及資金流動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國際物流樞紐,香港推動企業實踐ESG,有助鞏固其供應鏈地位,亦關乎經濟長遠競爭力。惟物流業以中小企為主,資金、人手及技術資源有限,實施ESG相對困難。我們的研究團隊獲特首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深入分析物流中小企在ESG轉型中面對的挑戰,並提出具體建議,協助企業將ESG理念融入日常營運,為香港建構綠色、高效、具韌性的物流體系打好基礎。

中小企ESG困局:資源短缺、動力不足與評級壁壘並存

研究團隊發現,香港物流中小企推行 ESG時普遍面對高昂成本、基礎設施不足及技術能力薄弱等瓶頸。例如引進電動車隊及節能技術,或建立數據追蹤系統等。此外,許多中小企缺乏足夠意識與誘因,未能清楚了解ESG 可帶來的實際效益。而目前由國際機構主導的 ESG 評級體系,標準繁複,中小企難以全面滿足嚴格的數據披露及報告要求。隨着供應鏈篩選標準日趨嚴格,中小企若未能取得相應認證或評級,將有可能被排除在主要供應鏈之外,加劇其邊緣化,亦不利於建立多元共融的綠色物流供應鏈生態。

推動物流業可持續轉型:從政策扶持到行業參與

研究團隊認為,透過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援及行業協作,有助中小企穩步推進ESG 轉型。

第一,商用車電動化是香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政府已按《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積極部署,並於2023及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兩大目標:至2027年中將充電車位增至約20萬個,及投放3億元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目標至2030年設置3,000個高速充電器,支援約16萬輛電動車。截至2025年3月,全港已有近10萬個停車位設有充電設施。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在現行政策基礎上,可更針對物流中小企對充電效率及地點靈活性的高度依賴,在物流樞紐及工業區設置流動充電設施,並延續購置電動商用車的稅務優惠及考慮提供綠色投資稅收誘因。

第二,深化循環經濟是物流業推動ESG實踐的重要支柱。政府已於《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長遠目標,於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把更多產品納入回收循環再造計劃,並於今年3月推出《減少使用包裝約章》,吸引逾百家本地及跨國企業(包括多間物流企業)承諾參與。在資金支援方面,政府亦透過回收基金下的「企業資助計劃」提供配對資助,涵蓋整個回收增值鏈,包括源頭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為回收業提供實質支援。在此基礎上,團隊建議政府持續推動業界採用可循環的標準托盤共享系統,減少材料消耗。同時,透過與「綠在區區」等社區回收網絡升級合作,為物流業提供系統化的廢物管理方案,涵蓋收集、分類及回收處理。

第三,數據治理與科技支援是物流業中小企實踐 ESG 的關鍵基礎。2024 年《施政報告》提出建立數據交易生態,探索跨境數據流動機制。運輸及物流局已在今年五月啟動港口社區系統項目,旨在整合海、陸、空運輸資訊,提供貨物實時追蹤。另外,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亦建立公開的綠色與可持續金融數據庫,以及推出非上市公司專用的氣候與環境風險問卷等實用資源。隨着《保護關鍵基礎設施(計算機系統)條例草案》在今年3月通過,加上物流業數碼化步伐加快,研究建議政府可考慮將數據保護納入創新及科技基金轄下資助計劃 (如「企業支援計劃」)的重點評審範疇,鼓勵企業開發網絡安全技術;同時透過研討會、案例分享及培訓資助等方式,提升企業對 ESG 實踐中的數字素養與風險意識。這些建議可與「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和「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資助先導計劃」相結合,共同協助物流業中小企實踐數據治理與開拓新商機。

官商民同心協力 共創綠色物流樞紐

總括而言,ESG 轉型對本港物流中小企既是挑戰,亦是提升競爭力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契機。政府的政策引導、行業協會的推動、大型企業的示範及中小企的積極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官、商、民攜手並肩,方能推動轉型,打造以人為本、可持續、高效且具韌性的綠色物流樞紐,為本港注入經濟動能,改善民生福祉。

(作者係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師)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