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政府周四(5月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甚至威脅將這行動擴大至其他大學。哈佛大學批評指特朗普政府的行為違法,並於周五向聯邦法院提出訴訟,挑戰國土安全部發布的禁令。事件引爆哈佛與特朗普政府新一輪訴訟,美國哈佛大學成功向聯邦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阻止特朗普政府禁止校方招收國際學生,為美國高等教育界的重大法律戰爭贏得首場勝利。
哈佛在起訴書批評政府的行動,形容為「這是政府對哈佛行使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權利、拒絕政府控制哈佛管治、課程以及教職員工和學生『意識形態』,採取的最新報復行動」,請求法官立即阻止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的禁令。
國際學生對美經濟增長貢獻巨大
《華爾街日報》指出,哈佛等美國高等學府嚴重依賴這些繳納全額學費的國際學生。聯邦數據顯示,在2023至2024學年,美國學府合共招收逾110萬名國際學生,其中半數以上來自中國和印度。美國教育委員會會長米切爾認為,特朗普政府針對哈佛的這項行動極不尋常,不太可能經受法律審查。國際學生全額支付學費增加大學營收,還拓寬校園視野,為美國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促進美國的科學進步。米切爾稱,高等教育是美國外交軟實力中最強大的組成部分。
哈佛經濟學教授、前奧巴馬政府官員弗曼表示,特朗普政府此舉「在各個層面都極其惡劣」,「無法想像沒有優秀國際學生的哈佛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對這裏的每個人、對創新乃至整個美國都有巨大益處。高等教育是美國重要出口之一,也是我們軟實力的關鍵來源,我希望這一政策能在造成更嚴重損害前迅速被制止。」
哈佛大學此前已對特朗普政府提出訴訟,指控其凍結22億美元(約172億港元)研究資金的行為違憲,並違反《行政程序法》和《1964年民權法》第6章的程序要求。法律專家認為,哈佛在此案中具有強而有力的法律立場,可能會迅速獲得法院的支持。
主張國安部長行為武斷反覆無常
里士滿大學法律專家托比亞斯稱,哈佛入稟聯邦法院提出訴訟,料將主張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的行為是武斷、反覆無常,他認為法院很可能會裁定部長無權取消哈佛的國際學生計劃。另一法律專家威廉斯表示,撤銷學校認證要通過完善的法律程序,但政府似乎未遵守這些程序。
對於哈佛被撤銷「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資格一事,哈佛校報《哈佛深紅報》指出,轉學到另一間具SEVP認證的大學的學生,能保有有效的、相當於入學許可的I-20表格,從而避免喪失其學生簽證。但許多學校的轉學截止日都在3月,這代表學生在等候申請期間,其在美居留的身份將面臨風險。美國移民律師協會前副主席約瑟夫表示,對於某些正參加「選擇性實習訓練計劃」(OPT)的簽證持有人而言,轉學根本不是選項,該計劃允許畢業生在美工作最長3年,但轉學將直接終止其工作授權。

美政府打壓學府時序
2025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競選期間他曾誓言打擊親巴抗議活動、「多樣性、公平和包容性(DEI)」計劃以及大學校園的「覺醒意識形態」。他還簽行政令,呼籲政府機構在大學等私立機構採取行動,反對DEI計劃,打擊校園反猶太主義。
2月:司法部成立根除校園反猶太主義工作組,並稱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10所大學「可能未能保護猶太學生和教師免受非法歧視,或違反聯邦法律」。
3月7日:特朗普政府首次行動,削減對哥大的4億美元(約31.3億港元)聯邦資金,指責該校「面對猶太學生的持續騷擾,持續無所作為」。教育部隨後警告會針對哈佛和其他數十所大學採取潛在執法行動。
3月31日:教育部、衞生與公眾服務部和美國總務管理局宣布對哈佛2.56億美元(約20億港元)的合同和87億美元(約681億港元)的多年資助進行正式審查。
4月14日:政府宣布將凍結對該校總額22億美元(約172億港元)的多年期撥款,以及6,000萬美元(約4.69億港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項。
4月15日:特朗普發文稱哈佛可能失去免稅地位,並作為一個政治實體被徵稅。
4月16日:國土安全部要求哈佛交出任何外國學生「非法和暴力活動」的紀錄,同時威脅撤銷「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資格,限期為4月30日。
4月21日:哈佛對特朗普政府提出訴訟,指控其「任意和反覆無常地」削減資金,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
5月5日:特朗普政府稱正削減對哈佛的所有新聯邦資助。
5月19日:司法部宣布將利用《虛假索賠法》,打擊哈佛等大學的DEI政策。衞生與公眾服務部稱將終止對哈佛的6,000萬美元聯邦資助。
5月22日: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宣布撤銷哈佛的「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資格,禁止其招收新的外國學生,並表示在校學生需轉校才能繼續學習。
切斷大學主要收入來源 美高等教育界人人自危
國際學生是美國高等學府的重要收入來源,禁止招收國際學生將嚴重衝擊學校財政。中密蘇里大學前校長、教育顧問阿姆布羅斯表示,「這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不僅是對哈佛,而是每一所依賴國際學生保持財政穩定的美國學府。」

路透社分析稱,雖然特朗普政府的行動針對哈佛,但其影響卻是全國性的。國際學生可能支付昂貴全額學費,這些費用長期以來被用於補貼依賴助學金的美國國內學生。許多美國大學依賴這一經濟模式,切斷這一重要收入來源將是一個直接的威脅。
專門研究大學財務的田納西大學教授柯爾欽表示,「這不僅事關哈佛,更是對整個高等教育界發出信息:你將是下一個。」國土安全部長諾姆受訪時亦釋出相同的信號,指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對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在內的其他學府,採取對哈佛的相同措施。
「全美教育統計中心」指出,在2023年,全美有43間學府的外國學生比例超過哈佛,其中被特朗普政府點名批評學校政策帶有反猶太路線的哥倫比亞大學,其2023年註冊學生當中,外國學生佔39%。在註冊學生人數至少1,000人的246所大學中,至少10%學生來自外國。許多大學已因聯邦政府削減資金而舉步維艱,哈佛被美國政府指控未能妥善處理校園滋擾和反猶太問題,近期已失去近30億美元(約235億港元)聯邦合約和撥款。
國際生感困惑恐懼 轟美政府太不人道
哈佛國際學生之間正蔓延困惑、恐懼情緒,他們的學位及在美生涯規劃,都因總統特朗普的舉動而陷入極大不確定性。
憂失研究工作 討論轉校
《紐約時報》報道,由於特朗普終止哈佛招國際生資格之舉事出突然,加上聲明還提到現有的國際學生必須轉校,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引起國際生們不安。來自澳洲、將於下周畢業的哈佛肯尼迪學院學生戴維斯表示,如果其學生簽證失效,她對自己能否獲得碩士學位沒有十足的信心。她無奈稱即使最終仍獲得學位,如因哈佛大學無法繼續為她提供簽證擔保,她也很可能無法在美國從事原本已接受的研究生工作,「我感到很失望,自己辛苦努力爭取的東西一下子被奪走,最終還陷入困境。」
來自英國威爾斯的國際學生威廉森說,自己和許多國際學生朋友已開始考慮轉學,「我傳訊息給來自英國的朋友,問我們能否討論可否轉到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但沒人知道如何應對這事」。來自加拿大的一年級新生里基茨則表示,他向來覺得哈佛是最像家的地方,從沒想過會因此而被迫離開學校。
來自瑞典的格爾登回憶起收到哈佛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如今距離畢業不到一周,他從未想過自己在這所享譽全球的校園生活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沒有國際學生,沒辦法再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哈佛就不再是哈佛了。國際學生正被當作白宮與哈佛之間博弈的籌碼,這太不人道了。」
數千國際生合法身份被撤銷 聯邦法官發布命令阻止
特朗普政府今年較早時終止數千名國際學生,在「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信息系統」(SEVIS)中的紀錄,聲稱此舉是為打擊有犯罪紀錄的外國學生。加州一名聯邦法官周四(5月22日)發布全國範圍的命令,禁止特朗普政府撤銷外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合法身份。
批政府未予學生申辯機會
上月11日,4名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等頂尖學府的中國留學生向美政府提出訴訟,上述4名中國留學生無犯罪紀錄,卻突然遭美政府在SEVIS系統中強制註銷身份紀錄,面臨立即遣返、學業中斷、職業規劃崩塌等巨大打擊。
法官懷特認為,特朗普政府最近大規模取消學生身份的行動,沒有給予留學生足夠解釋和申辯機會,缺乏充分依據與透明程序,涉嫌違反《行政程序法》及憲法正當程序保障,對國際學生的身份、學習和在美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懷特在裁決中指出,政府不得在未進行個別審查、且未遵循聯邦法規所列標準的情況下,取消國際學生的合法身份。
SEVIS數據庫由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營運,負責追蹤國際學生的移民身份,以及被大學用於維護學生的入學狀態。一旦學生在SEVIS中的紀錄被取消,等同於其在美合法身份被取消,可能面臨被拘捕甚至驅逐出境的風險。
大學教授:國際生憂被捕 驚到缺課甚至回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突然吊銷數千名國際學生的簽證。威奇托州立大學教授韋赫巴表示,國際學生現時深陷恐懼,部分學生因擔心被捕,已不敢來上課,一些學生甚至已回國。
韋赫巴本月代表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威奇托州立大學分會去信威奇托州立大學,呼籲保護學生,並要求校方公布被吊銷簽證的學生數量。然而校方僅回應稱部分學生的簽證被吊銷,部分已經恢復,但拒絕回答具體數字。
該校國際學生辦公室網站顯示該校約有1,750名國際學生,校方稱由於受影響學生人數較少、且移民問題和聯邦私隱保護具有個人化性質,因此無法提供具體信息。
韋赫巴表示希望校方能給學生一些安慰,「讓他們不會感覺不受歡迎,或是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威脅之類,但我們得到的只是沉默。校方的沉默令流言在國際學生之間廣泛傳播,部分在本學期結束前都已不敢出席課堂。部分學生深陷恐懼,甚至已離開美國,還有一些留在家中不敢出席課堂,害怕被捕。」
特朗普魔爪伸向哥大 指控漠視猶太學生被騷擾
特朗普政府周四(5月22日)繼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後,接着指控哥倫比亞大學自2023年10月以來,「故意漠視」校園內猶太學生遭同儕騷擾,違反聯邦民權法。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報道,美國衞生部民權辦公室指控哥大違反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章,該法明文禁止在接受聯邦資助的任何計劃和活動中,基於種族、膚色或國籍進行歧視。該辦公室表示,自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2023年10月跨境攻擊以色列以來,哥大「對猶太學生面臨學生對學生的騷擾」態度冷漠,例如未有對多次塗鴉納粹字符等破壞行為進行調查或懲處,未執行抗議相關規則,在處理猶太學生投訴時未遵守自己的政策,並且直至2024年夏天才建立打擊反猶太主義的相關機制。
衞生部民權辦公室代理主任阿切瓦爾稱,「這項調查詳細記錄哥倫比亞大學的猶太學生在過去逾19個月中,不得不忍受的惡劣環境。我們鼓勵哥倫比亞大學與我們合作,達成一項能真正保護猶太學生,實現有意義改革的協議」。哥大發言人表示,學校高度重視這些問題,並將與政府合作加以解決,「我們理解這一發現,是我們與政府持續對話過程中的一部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