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文楓
特區政府於財政預算案提出,將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由300萬元提高至400萬元,立法會日前(7日)通過《2025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落實了相關措施;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指出,有關建議是為了減輕購買樓價較低物業人士的負擔。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可考慮把「100元印花稅」擴至樓價500萬元及以下,惠及更多有意置業人士。事實上,若特區政府能再擴展「100元印花稅」政策,不但能推動樓市交投,相關的消費支出亦會隨之而增加,惠及實體經濟。
在立法會會議上,選委界別議員陳曼琪指出,她雖然支持修例,但認為幅度仍然不足夠,所以建議將「100元印花稅」擴至樓價500萬元及以下,惠及更多有意置業人士,帶動增加住宅及非住宅物業交易宗數,從而為政府提供更多印花稅收入。另外,政府亦可考慮設立「住宅首次置業印花稅」寬減,為未置業人士提供階梯,建議政府先定義「首次置業」,再透過宣誓機制、首置樓價上限等,精準地協助中產與青年家庭及人士「上車」。
有關「100元印花稅」的樓價上限由300萬元提升至400萬元,絕對是惠及中產與青年的德政,不過,如果是家有老少的家庭,要購買一定面積的私人住宅,可能就較難在政策中受惠。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以2025年3月的臨時數字計算,九龍區40平方米以下的單位,平均售價為每平方米大約11.5萬元,即是一個在九龍區約430呎的單位,平均樓價接近460萬元;一個家庭即使只購買一個400多呎的單位,很可能已經超出「100元印花稅」的上限,而未能受惠於新政策。
一個合理、惠民的做法,是特區政府可以再研究、上調「100元印花稅」的樓價上限,雖然樓價上限不能無止境地上調,但只要調高一定比例,例如是500萬元,那就足夠一個家庭在全港各區(港島細單位的平均樓價迫近500萬元上限),購買面積較為大的單位,尤其是樓價較相宜、新界的不少兩房單位都可以納入限額範圍,讓家有老少或青年家庭成功「上車」,既「住大啲」,又「住好啲」。
從單次成交而言,少收了印花稅,或會影響到政府的庫房收入,但從另一角度思考「100元印花稅」政策,其實市民受惠於政策而入市、「上車」的同時,剩餘資金會花費在裝修、購置傢具等,資金始終也會用在香港,繼而刺激整體消費。另一方面,特區政府的地價收入,近幾年由1400多億元的高峰,跌至2024/25年度的大約135億元,若能刺激樓市交投,之後亦能刺激到土地買賣,以增加政府在賣地方面的收入,紓緩財政赤字問題。
過去一兩年時間,一手、二手樓價下挫,有意見認為買樓、「上車」的需求已經減少,不必再用力增加房屋供應,其實,想「上車」的市民依然十分之多,他們所等待的就是一個可負擔的「上車」機會。在去年的「居屋2024」計劃,雖然超額申請不如以往,但也錄得超過13倍的超額申請;在較少人關注的「白居二」計劃,新一期也有大約4.6倍的超額申請。連同已經來港的大約20萬名人才(部分人才攜同家眷來港),香港需要繼續提供房屋供應,亦要適當地協助市民置業。當更多市民能夠安居樂業,擁有「自己的家」,這既能穩定他們的家庭,亦會令他們更有決心,為自己也為香港發展拚搏出力。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