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帥、歐陽思柔 武漢報道)管窯位於湖北蘄春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素有「窯州」之美稱。4月11日上午,2025年鄂台陶藝研學交流活動在湖北省蘄春縣管窯鎮柿外陶園正式拉開帷幕。32位台灣陶藝界代表跨越海峽而來,親身感受湖北管窯千年綿延不絕的陶藝傳承。
千年窯火傳承兩岸共同文化記憶
當日,湖北省台辦副主任徐競出席並宣布活動開幕,湖北省台辦經濟處處長孫進、湖北省台辦交流處副處長杜斐、湖北省台辦交流處三級調研員楊緒江參加活動。
现场嘉宾表示,管窯千年窯火,傳承着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湖北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充滿創新發展的活力。希望以陶藝為紐帶,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親,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兩岸藝術家互贈陶藝作品
蘄春縣管窯鎮地處長江北岸、蘄河入江口,境內赤西湖畔盛產膠泥陶土,制陶業有史記載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遠可追溯到宋代,素有「窯州」之美稱,是湖北省三大傳統楚陶(日用陶器)產地中唯一仍然保持生產狀態的制陶基地。
4月11日,在柿外陶園古窯遺址前舉行的啟動儀式上,現場播放了管窯鎮陶藝基地宣傳視頻,生動展現了管窯陶藝的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隨後,非遺傳承人湖北明窯陶藝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建平與台灣陶藝大師分別進行現場陶藝展示,精湛的拉坯技法令人驚嘆。在互贈環節,兩岸藝術家代表交換了10件精心製作的陶藝作品,象徵鄂台文化的交融與友誼的升華。
在座談中,管窯鎮非遺傳承人詳細介紹了管窯陶藝產業情況並展示管窯優秀陶藝作品,兩岸陶藝大師就台灣陶藝與大陸陶藝進行交流研討,並現場創作。台灣陶藝代表林國隆表示:"管窯保存完好的古窯址和活態傳承的制陶技藝,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多位台灣藝術家稱,通過此次交流不僅找到了技藝的根脈,更找到了文化的認同。管窯的窯火千年不熄,兩岸的文化血脈永遠相連。

據悉,台灣嘉賓在活動期間還將參觀李家窯、嵐頭磯工藝廠,親身參與手工陶製作,並走訪湖北省對台交流基地李時珍紀念館、孺子牛鞋業集團及李時珍醫藥集團,深度體驗蘄春特色文化與產業活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