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小凡)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新翼羅桂祥閣及利孝和陸雁群伉儷展覽廳的開幕展覽「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將於2025年3月22日(星期六)起開放給公眾參觀。

今次展覽名為「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浮世」即人間種種,在同一時代中,各社會階層的生活面貌,展覽呈現出十六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中葉的晚明時期;其時政事紛紜,唯江南地區水沛士潤、商業昌盛而富裕的物質生活,文人、仕宦者、工匠、富農、商賈、閨秀、名妓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在此地共譜亂世中的浮華。「清音」則是在晚明傾頹紛亂的世局下,浸潤於繁華江南的文藝群體疾聲大呼真情至性的審美精神,以區判雅俗來拒斥庸庸俗人的浮華,進而生發多元思潮的碰撞。

展覽分為思潮爭鳴、浮世丹青、物質生活、寰宇天下四部分,共計193件/套展品,超200件文物展出,包括上海博物館在內的20間公私機構合辦,是中大文物館歷來最大規模的展覽。
「思潮爭鳴」展區中,來自上海博物館的8米長《漢宮春曉圖卷》引人注目,該作由明中期畫家尤求應王世貞之請,根據當時書畫家文徵明所撰的《趙飛燕外傳》,用墨筆白描了一卷仿古的《漢宮春曉圖》。一說該作藉漢成帝史故,實則抒發明代文人處境。

「浮世丹青」中,除董其昌早期作品《燕吳八景圖冊》價值珍貴外,還有一幅來自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的《止園圖冊》值得欣賞,該作爲明朝時期止園的唯一圖像記載,同時也是中國歷代園林繪畫中的精品。

競為奢華的風氣亦讓江南手工藝品的需求大增,使該地工藝名家輩出,並喜於物上留下自身名款,其作品因此備受時人追捧;且文房雅物更有文人參與、投身製作。晚明文人好古的風尚亦體現於器用上,並在其仿古中發揮創新,呈現當時多彩的生活和個性解放的思潮。「物質生活」展區便以這些工藝品呈現了當時的生活方式。

晚明江南城市的繁華,植根於十六世紀以來不斷擴張的全球貿易網絡。「寰宇天下」從書齋窺見文人的內在小天地,延伸到外銷瓷器所投射出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激盪交流的大世界。晚明文人着意經營明淨的書齋和精緻文玩,因該空間承載其異於俗世的文化身份。展區以一椅一几連結展覽中的古籍、圖譜、生活器物和書畫,再現晚明生活與藝術的精粹,象徵晚明文人複雜多元的精神面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