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今天(3月14日)是不少年輕人重視的白色情人節,周邊往往出現戀人「晒」恩愛的照片、影片或故事,對單身者帶來情感壓力,甚至構成單身恐懼(Fear of being single)。專門研究網絡文化與人際關係溝通的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助理教授黃磊,針對單身恐懼於現代科技發展下如何受影響進行探索,其研究發現,對於社交能力較低的單身者來說,網戀平台可能是一種「雙刃劍」:一方面可彌補本身有限的社交網絡,另一方面又會加強其與人相處的焦慮,嚴重影響心理健康。黃磊認為,網戀平台使用者要應對單身恐懼,需要從心理入手,拒絕過度敏感免因過度解讀他人行為而導致內心折磨,亦應作好期望管理,將線上約會作為拓展交友渠道之一,而非唯一脫單方式,才能把線上關係引導到線下,向真正戀愛連結邁進。

說到研究單身恐懼的起源,黃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分享時笑說:「因為我的一位朋友很想找對象,但他發動了身邊親朋好友幫助也屢屢失敗,即使透過線上約會程式去接觸對象亦未能成功,這讓他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人要。這些切實的生活體會,讓這個研究得以開展。」
事實上,單身恐懼的核心在於孤獨感與自我價值的矛盾。黃磊說,現代人愈見重視個人自由與獨立,當見到身邊朋友成雙成對,比較心理下難免會感到失落,長期單身更容易令人產生自我懷疑,進而加深孤獨感,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被世界拋棄」。
選擇多反而陷入焦慮
隨着網戀平台普及,單身者看似有更多選擇,但也承受更多壓力。黃磊表示,這些平台便捷的匹配機制讓人可快速接觸大量的潛在對象,滑動熒幕、點擊照片,彷彿走入充滿無限可能的「愛情超市」,但過多選擇又反而讓人陷入焦慮,「就像超市中蘋果、香蕉、西瓜等種類繁多,會覺得『永遠有下一個』,害怕錯過將來的更好選擇,許多人難以真正穩定建立關係。」
黃磊與團隊對超過500名使用網戀平台服務的人進行研究,並拆解平台對單身恐懼者的補償與增強效應。他舉例指,當一個人在面對面社交中感到緊張或不自在時,可通過網絡交流中的熒幕屏障、控制對話節奏等減輕社交恐懼,更容易表達自己,從而彌補他們有限的離線社交網絡。
不過,另一方面,以網絡補償弱點的同時也可能放大了原有問題,如社交恐懼者在視訊會議時會因過於在意自己的形象和表現,導致焦慮進一步加劇,出現「既補償又增強」的矛盾現象。
倡培養「鈍感力」避免過度敏感
要應對單身恐懼,以及在網戀平台出現約會焦慮,黃磊建議應該以培養「鈍感力」入手,拒絕過度敏感。他提到,在人際交往被拒絕難免會感到不舒服,但不應過度解讀以為是否自己做錯了什麼,更要避免以「被動攻擊」方式,如用委婉但帶諷刺的語氣回應,否則會加劇誤解引發進一步矛盾,削弱自身對人際互動的信任感。
黃磊建議,網戀平台使用者可多作心理練習,對於小摩擦不要過度解讀,及可設定期限如聊一到兩個月後就見面,避免因長期線上互動而過度腦補,陷入期待過高卻失望的困境。另外,可積極將線上關係引導到線下,通過真實互動來加深彼此了解,及作好期望管理,對於約會結果保持開放心態。
黃磊的相關研究結果,早前已於《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發表。
黃磊:虛擬世界建立關係易致浪漫幻滅
除了研究單身恐懼,黃磊還探究了網上交友中的浪漫幻滅(Romantic disillusionment)議題。他解釋,導致浪漫幻滅原因很多,最典型是「無故消失」:虛擬世界建立關係成本極低,人們可輕易配對快速開始對話,卻也讓中斷聯繫變得毫無負擔。許多人曾抱怨,明明聊得很愉快,但對方突然「已讀不回」或直接消失,嚴重打擊情緒以至不禁懷疑:「是不是我有問題?為什麼總碰到不合適的人?」

與網上形象差距過大「見光死」
過度誇張的自我呈現也是浪漫幻滅的重要原因。黃磊分享道,他的一位朋友與網上約會對象真實見面時,因為與網上形象差距過大而導致「見光死」:許多人在網戀平台上過於美化自己,因精挑細選照片或刻意修飾個人特質,與現實情況存在落差。當雙方見面後,這種不符的期待便可能轉化為失望,進而帶來情感上的挫敗感,這便是所謂的「見光死」。
約會市場不平等亦令浪漫幻滅感更加明顯。隨着年齡增長,女性擇偶選擇可能逐漸減少,而男性選擇卻相對增多,這種現實差異使女性在約會中的壓力更大並感失落,從而出現浪漫幻滅感。
黃磊認為,網戀平台可提供更友善地設計公平交換照的機制,確保雙方在交換個人信息時達到平等,避免一方長時間被動等待,此外可加入對話引導機制,如從用戶資料生成話題建議,幫助用戶更自然地展開對話。
針對無故消失問題,平台也可以設定對話的時間限制,並加入互動提醒功能,讓用戶擁有更良好的互動體驗。最後,增加照片及身份驗證功能,能有效降低欺詐與上述「見光死」的可能性,提升用戶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街談熱議】擇偶標準拒降呢 女生:其實獨身一個更開心
單身恐懼是否會影響人們降低自己的擇偶標準?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浸大校園進行隨機訪問。
理學院研究生王同學表示,自己並沒有對單身的焦慮,更喜歡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王同學直言,自己的理想結婚年齡是35歲,也不會因為單身而降低擇偶標準,更笑言「賴活不如好死」,認為與其在婚姻中互相遷就,不如選擇單身到底。雖然她承認年齡增長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焦慮,但隨便找一個人「敷衍了事」的結婚,對她來說並不比焦慮更好。

浸大新聞系本科生馬同學說,目前並沒有單身恐懼,因為單身狀態並未對她的生活產生實質影響,但她認為,未來步入職場後,或會因為工作繁忙和精力有限難以投入談戀愛而感到焦慮。「如果上班之後還沒有找到對象,感覺就像要孤獨終老了……」她坦率地說。
「找搭子」反映不再局限傳統戀愛
在部分單身者出現單身恐懼的同時,社會亦有一些人覺得獨自生活的狀態非常愜意,認為「不婚」或「不談戀愛」也無妨。黃磊分析,單身恐懼除了受年齡因素影響(一般青年至中年人較多,年輕者較少)外,也與社會整體文化轉變息息相關,尤其是近年年輕人群體逐漸興起「找搭子」社交模式,意即找能夠一起完成某件事情的夥伴,如旅行搭子、吃飯搭子,甚至學習或工作的搭子,此趨勢反映了當代人對合作型關係的需求,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戀愛或婚姻模式。
他以其學生為例,會經常在網上尋找考試、選課和社交活動的搭子一同行動,而小紅書等平台「找搭子」話題也很流行,「這種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許多人不願與他人建立過於親密的關係,另一方面在具體行動時又希望能與人合作共同完成,反映了現代人在個體獨立與社會連結之間的複雜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