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就俗稱「太空卡」的電話儲值卡全面實施實名登記制度,所有本地電話卡需登記用戶身份資料。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在電話卡商販林立的深水埗鴨寮街,直擊有人利用政策漏洞,使用自己及家人身份進行實名登記申請電話卡,再轉售牟利。這些已完成實名登記的電話卡,售價一般較未登記的電話卡貴近10倍。據悉,由於市面上的電訊商多達29間,而現行法例規定每名市民在每間電訊商最多可登記10張電話卡,換言之每人最多可獲290張不同電訊商的電話卡,賣家中途取消登記又能騰出名額再申請,再出售牟利,無限流轉經營,恐令實名登記制度破功。

深水埗鴨寮街有幾十個電話卡檔口,出售的電話卡林林總總。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採訪,先後向數十間檔販查詢有否無須實名登記的電話卡出售,大多數商販都搖頭稱:「無!」只有零星電話卡檔口暗地裏出售已通過實名登記的電話卡。
一年85G數據 售300元
在一個檔口,當記者壓低聲線詢問時,檔主阿叔一邊埋頭整理櫉櫃,一邊輕聲回答道:「300蚊一張,一年任用85G數據、2,000分鐘通話。」記者追問:「可以打電話?」阿叔即稱:「當然,用完數據仲可以去便利店增值。」說畢他打開玻璃櫃,取出一張包裝完整的電話卡說,「已經登記過,付錢他人代為登記的。」

記者佯裝有意購買,詢問存貨量。阿叔掏出三張售價300元的卡,以及一張售價250元的卡,他說:「這張(250元的)便宜小小,數據較少;那張貴一點,較多數據。買少見少,好難搵人登記的。」
檔主割愛 叫價400元
記者隨後又向另外幾檔了解,其中一檔也有售,但檔主阿姐表示:「要等到今日下午四五點才有貨到。」記者遂按時再上前詢問,只見阿姐從自己的手機中抽出一張電話卡,報價400元一張,「你至少要增值100元才能使用數據。」

記者對她將自用的電話卡割愛感錯愕,遂問:「不是要即時啟用的嗎?」對方淡淡然說: 「係吖,今日才啟用,唔啟用就用唔到。」她稱,有效期一年,「總之要充值就過來找我,我幫你充,你自己充唔到。」當記者追問這些卡的來源時,阿姐猶豫片刻,壓低聲線說:「係用我屋企人(身份)登記嘅。」
據悉,這些違規電話卡的賣家,以自己或家人身份登記,利用現行機制允許每名市民在每間電訊商最多可登記10張的漏洞,在全港29間電訊商登記共數百張卡,然後以高價轉售,一張卡售價高達250元至400元,比未登記的電話卡貴最多近10倍。更令人擔憂的是,登記人可以隨時向電訊商取消登記,買家「得卡無所用」,但購買屬他人登記的電話卡本身就不合法,惟有吃啞巴虧。
電訊商抽查 遭停卡
一名自由職業的市場調查員,需要頻繁打電話聯繫調查對象。為了保護身份,該調查員過去常購買無須自己實名登記的電話卡。他向記者表示市面上要找這類電話卡並不難,只是價格較高,且未必能盡用整個有效期,「我有一張電話卡使用大半年後,突然收到電訊商發出#SIMREG的抽查短信,要求我進行身份認證,但我根本唔識登記人,核實唔到,走去問當初賣給我的檔主,他竟說:『賣咗就唔關我事,點知政府會抽查!』電話卡最後就被終止服務。」
律師:賣方或被控串騙
大律師陸偉雄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購買非本人實名登記的電話卡,尤其是一次性購入多張電話卡,令人懷疑目的不尋常,故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而賣家的法律風險就更大,有可能涉及串謀詐騙,尤其是當出售者明知買家將電話卡用於非法用途時。他強調,即使賣家「隻眼開隻眼閉」,不主動詢問買家用途,也可能因未盡審慎義務而承擔法律責任。
「一個人唔想用自己名義登記電話卡,一定有啲不可告人或者灰色嘅事,睇唔到有咩合法目的。」陸偉雄進一步解釋,如果出售者明知買家不願使用自己的名字登記電話卡,即使不清楚具體用途,但隱含的風險已不言而喻。這種行為可能被視為協助或默許非法活動,甚至涉及串謀詐騙。
至於所出售電話卡的來源,無論是收購自他人,還是出售自己或親友的實名登記電話卡,均屬於串謀詐騙,「電訊商本身已有條款,實名登記電話卡僅可由本人使用,不得租借轉售,因此出售其他人或自己的實名登記電話卡,都違反了條款,變相就是欺騙了電訊商。」
陸偉雄提醒,公眾切勿陷入法律風險,「電話卡好似銀行戶口一樣,無論係電話卡或者銀行戶口賣畀人做非法嘢,追究法律責任時一樣會搵上實際登記人。」
【專家之言】智方便App登記可防非法活動
立法會議員梁熙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電話卡實名登記制的核心目標是打擊非法活動,但目前特區政府對個人的電話卡登記數量過於寬鬆,「每人每間電訊商最多可登記10張,全港有29間大大小小的電訊商,即每人最多可登記290張;取消之前已登記的,又能騰出名額,再申請新的電話卡」,令部分商販能鑽空子。有資訊科技專家建議,加快普及智方便App,並規定電話卡必須要以智方便App登記。
梁熙認為,現行實名制存在漏洞,例如境外護照也可用於登記儲值卡,導致不法分子租用或購買境外證件進行登記。他建議引入人面識別技術,核實驗證登記人身份,確保登記人為本人,從而提高實名制的有效性。另可效法其他地區建立中央系統,讓市民可查詢自己名下所有電訊商的電話卡數量。市民通過該系統「若發現異常,被人盜用身份登記,可及時舉報」。特區政府亦應加強調查和放蛇行動,嚴懲違法商家。
智慧城市聯盟資訊科技管理委員會主席龐博文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除了以個人名義登記「太空卡」再轉售,更有詐騙集團利用空殼公司登記大量「太空卡」,但根據現行法例規定,每間公司最多可向每間電訊商登記25張「太空卡」,「萬一被控告,他們通常以業務需求、客服需要來開脫。」
此外,也有公司大量登記這類電話卡賣給Cold Calll(隨機致電)服務公司,用於大規模撥打電話,「Cold Call公司過往常常為商業推銷而提供服務,而如今cold call還能被詐騙集團利用。」
龐博文指出,有詐騙集團利用技術和法例的漏洞進行非法活動,故特區政府規管不單要限制登記「太空卡」數量,更要對電話轉撥服務商、Cold Call等服務提供者加刑責,不能一句「不清楚」就能撇清和詐騙集團的關係。
他提到,特區政府已研究使用智方便App進行身份認證的功能,但普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還有很多人沒有安裝或沒有使用智方便App。展望未來,eSIM卡(即非實體電話卡)有望彌補目前實名制登記的漏洞。
通訊辦:已拒絕登記及取消730萬張卡
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昨日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電話卡實名登記制有效堵塞匿名使用的漏洞,有助執法機構偵查罪案。截至今年1月底,約410萬張電話卡因資料不符要求被拒登記,另有約320萬張不合規的電話卡被取消。為進一步完善實名登記制,政府正檢視制度運作,包括限制電話卡數量及禁止轉售已登記電話卡的安排,並計劃年內向立法會提交相關法例修訂建議。
通訊辦表示,會要求電訊商優化登記平台,通過光學字元識別、面對面登記等技術加強用戶資料認證,並將智方便App設為香港身份證持有人的默認登記方式。未使用智方便App的用戶需經人工核實啟用電話卡,而非香港身份證持有人(如持旅遊證件或護照者)則需提交資料供人工核查。
138萬個號碼被停用
為防止虛假登記,通訊辦要求電訊商定期抽查已登記電話卡資料,對可疑個案進行核查,未核實者將被取消登記。若發現利用他人身份證登記等行為,電訊商需將個案交警方跟進。為打擊詐騙及滋擾行為,通訊辦要求電訊商監控異常通話情況,特別是利用「貓池」在短時間內撥打大量滋擾電話的行為。一經發現可疑號碼,電訊商須立即暫停其服務。截至1月底,已有約138萬個本地電話號碼因此被暫停使用。
發言人強調,提供虛假資料或可能構成刑事罪行,包括以欺騙手段取得服務或使用虛假文書,最高可判監禁14年。
若任何人明知並協助他人使用冒名登記的電話卡犯罪,也可能被控協助或教唆罪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