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嬰祈祈成功換心。左起:兒童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任力恒、祈祈的父親張先生、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兒童醫院醫院行政總監李子良。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8個月大的香港女嬰祈祈,患有擴張性心肌病變、心臟衰竭至剩餘兩成功能,生命一度危在旦夕,眾裏「尋心」逾4個月無果,直至上周六(15日)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內地有心臟適合移植予祈祈。兩地醫療團隊及18個內地部門逾百人爭分奪秒進行接力賽,僅花約2小時,小小心臟從內地運抵香港兒童醫院,較預期快1小時。經過6小時移植手術後,這顆滿載兩地人員無私奉獻的第二例心臟在祈祈體內再次跳動。祈祈的父親昨日在記者會上熱淚盈眶形容一切都是奇跡,感謝兩地醫療團隊、捐贈者親人……是他們的大愛給予祈祈一個重生的機會。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衷心感謝國家對香港同胞生命健康的關愛和支持。

去年9月剛出生不久的祈祈出現心源性休克,後來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變,先後接受肺動脈繃紮手術、心肺復甦法、接駁體外膜氧合器等多種治療,惟心臟功能一直下降至只餘兩成,俗稱換心的心臟移植是唯一可行且迫切的續命療法。香港醫管局去年已將祈祈納入心臟移植輪候名冊第一位,但由於她年紀太小,在750萬人口中,尋找大小適合的心臟十分困難。

●祈祈的心臟下降至只餘兩成功能,換心是唯一可行且迫切的續命療法。 醫管局供圖

苦候4月 終傳佳音

去年10月初,醫管局通過相關程序向內地尋求幫助,個案被納入內地器官捐贈機制的第二層分配等待名單:即當內地有合適器官時,會優先給予內地病人;若內地未有合適對象,才安排與第二層分配等待名單進行配對。

苦等4個月,祈祈家人及醫療團隊在無數次祈盼與失望之中徘徊,直至上周六獲內地通知,成功配對合適心臟予祈祈。

主診醫生、香港兒童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任力恒昨日在記者會上,第一句便笑言:「等咗呢個手術好耐。」他指祈祈自確診後病情一路反覆,甚至要用人工心肺機及雙心室輔助器,亦即以機器維持生命,直至獲悉有合適心臟,便立即與內地專家商討安排運送流程。

今次得到18個內地部門配合,爭分奪秒將小小的心臟由內地移送到香港,整個運送時間是2小時18分鐘,較原先估計提早1小時。任力恒指,手術期間須就運輸進度適時調整手術步驟,令心臟缺血時間減到最短,最終成功完成手術,手術歷時6個半小時。

兩團隊一除舊一裝新

今次是祈祈第三次接受開胸手術,有一定風險和困難,流程包括開胸、移除雙心室輔助器、移除舊心臟、安裝新心臟等,中途需要密切留意祈祈情況。任力恒表示,移除心臟及安裝心臟是兩個手術團隊,「呢一類手術要兩隊手術團隊,係高度同步先做得到。」現時新心臟功能良好,祈祈已無須使用人工心肺機,術後出血少,器官功能監測當中,兒童心臟科團隊正密切監測,安排抗排斥藥、驗血、超聲波、心電圖等繼續跟進。

祈祈的父親張先生在記者會中表示,感恩不同部門及人員的幫助,亦感謝捐贈者家人,在艱辛的時候得到「好大好大嘅幫助」,他形容一切都是奇跡,「呢份愛同祝福,會成為祈祈繼續堅持堅強康復的力量,我哋好感激佢哋。」張先生盼望祈祈順利安穩康復,「會一路陪住佢,等待佢,好健康咁等佢出院。」

運心過程

交收 香港兒童醫院供圖
上車 香港兒童醫院供圖
下車 香港兒童醫院供圖
入院 香港兒童醫院供圖
走過長廊 香港兒童醫院供圖
進入大樓 香港兒童醫院供圖
到達手術室 香港兒童醫院供圖

兩地器官捐贈若恒常化可減省程序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香港醫管局形容祈祈的換心手術效果良好,仍在兒童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的祈祈「好叻女」,希望她可順利康復。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擬研究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表示期望機制恒常化,目前未恒常化之前,要完成跨境器官捐贈牽涉兩地眾多部門及人手,每個細節相當複雜,故現階段最重要是先做好自身工作,檢視每次經驗,務求精益求精,為機制邁向恒常打好基礎,「無論有否恒常機制,最重要是如果有合適器官時,我們怎樣盡快運送到香港,當然要合乎兩地法規。」

鄧耀鏗表示:「這兩年多很清楚看到無論芷希及祈祈的個案,都是獲得內地無私大愛的捐贈者。」

2500港人加入COTRS輪候

另外,包括祈祈在內,過去一年香港有5宗尋求內地器官捐贈個案,有2宗已分別於香港完成心臟及肝臟移植;至於另2位分別希望進行心臟和肺部移植的病人,他們在輪候期間臨床情況好轉,暫時無須輪候器官。

這次祈祈成功獲得合適心臟,有賴於中央批准、由18個內地部門逾百名人員通力合作。鄧耀鏗指出,祈祈原已成為香港心臟移植輪候名冊首位,但因年紀太小難以尋找合適心臟。醫管局隨即向中央求助,並將祈祈納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的第二層分配等待名單。他續稱,就算香港目前已經累積兩宗跨境器官運送的個案,但若互助機制能恒常化,能縮短一定的程序時間。

資料顯示,2013年9月內地啟用COTRS,港澳台居民亦可通過內地醫療機構加入COTRS輪候。有逾2,500名港人在2015年至2023年間加入COTRS輪候,近千名港人曾接受移植。特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去年12月1日表示,香港每日有2,000多名病人等候器官移植,但現時本港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則不足40萬人,捐贈者人數仍然不足。

另外,衞生署已將器官捐贈登記站加設在全港18區,以便有意願的市民登記。

內地18部門逾百人合作確保轉運順暢

在中央各部委及內地醫療機構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香港特區再度獲內地跨境器官捐贈,成功為8個月大女嬰祈祈於前日在香港兒童醫院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繼2022年12月為當時4個月大的女嬰芷希成功接受來自內地心臟捐獻延續生命後,兩地基於該次成功經驗,已建立密切的跨境器官移植合作溝通渠道及流程。今次第二個跨境器官捐贈案例,內地與香港的跨境合作更加高效,再次充分體現出內地與香港共同以生命至上的原則和信念,攜手拯救生命,意義極為重大。

盧寵茂表示,今次經中央批准,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家衞健委、海關總署、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廣東省公安廳交通指揮中心、廣東省和深圳市的各級海關、邊檢、醫院和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中心等18個部門超過100名人員的通力合作,分秒必爭,橫跨多地接力保障器官轉運的安全順暢。

港方感謝捐贈者家屬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表示,要為祈祈覓得合適心臟並非易事,因此要用盡不同網絡尋找。醫管局再次感謝內地有關單位、香港特區政府及兩地醫療團隊努力協調,成功為祈祈進行心臟移植手術。由於內地未有合適的受贈者,因此經兩地心臟移植專家共同確認其心臟適合為祈祈進行移植後,內地決定將心臟運到香港為祈祈進行移植。手術經內地及香港的監管機構嚴格審批,所有程序均合乎兩地法例的要求。

醫務衞生局和醫管局非常感謝捐贈者家屬的大愛,無私奉獻捐出離世病人的心臟延續了祈祈的生命,並祝願祈祈早日康復。醫療團隊會盡力因應她的臨床情況及醫療需要,提供合適的治療。

議員:內地器官移植法例非常嚴謹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祈祈換心是兩地器官捐助移植的第二宗成功例證,醫療界普遍希望可將互助機制恒常化,拯救更多患者。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指出,內地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國際地位來之不易,相關法例非常嚴謹,即使是在內地也不是任何一間大醫院都有資質獲得器官,因此每次有器官出境來港,都要經過特批。而這兩次特批都是即時審批,也並未因此拖慢進程。他提到,國際上仍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污名化內地的器官移植,故在變更法例上,國家可能採取審慎態度。

目前的兩宗成功跨境移植個案均是女嬰換心,香港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從概率上來講,嬰幼兒心臟能夠匹配的器官源更少,香港700多萬人口有限,機會相對渺茫,擴大到全中國,才得以出現這兩宗奇跡個案。「其實主要是心臟大小的問題,大人的心臟包容度很高,十幾歲的青少年到長者的心臟都可以互相匹配。但嬰幼兒就不行,例如兩歲的小朋友,就無法適配六七歲的心臟。對嬰幼兒,血型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考慮。 」

恒常化對港極有利

鄭志文指,若將兩地器官捐贈互助機制恒常化,對香港是極為有利的因素,因為內地明顯能提供更大的匹配基數。至於有市民受網絡謠言影響,鄭志文表示,無須過慮,香港本地器官捐贈已有多年歷史,歷來捐贈都是無償行為,同樣需要經過兩地官方監管認證。

對於祈祈的術後治療,有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一般換心手術後有可能在數日或一個月內出現排斥情況,包括發燒、血壓下降及心臟衰竭等。為減少排斥反應,醫生一般會處方抗排斥藥物,減低身體免疫反應。

首宗內地器官跨境來港移植個案是2022年底的芷希換心個案。當時只得四個多月大的小芷希生命危在旦夕,接受心臟移植是延續生命的唯一方法。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內地與香港多個部門和醫護人員通力合作,成功拯救芷希生命,據悉她目前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