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東莞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記者盧靜怡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1月15日至18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東莞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作為外貿大市,東莞正面臨全球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廣東省人大代表、東莞市委書記韋皓表示,到2025年,東莞將實施一系列政策確保外貿和外資穩定增長,其中包括「穩外貿30條」政策,推動全市外貿進出口保持平穩發展。

韋皓指出,東莞將進一步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深化與東南亞和中東等新興市場的貿易合作。同時,東莞將加大對跨境電商的支持力度,打造「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推動電商產業鏈更加完善,助力企業加速「出海」。

物流是企業出海的重要一環。為降低物流成本,東莞將持續推進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建設,通過優化跨境物流通道,提高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效率。據韋皓介紹,自2023年開通以來,東莞-香港空港中心已累計完成168億元進出口貨值,成為連接國際市場的重要樞紐,未來還將繼續擴展該通道的服務範圍。

東莞市長呂成蹊表示,面對挑戰,東莞將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切入點,實施企業梯度培育和倍增計劃,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東莞將依託廣深產業創新帶動,尤其是在與深圳毗鄰的塘廈、鳳崗等鎮區打造先行示範區,加速莞深同城化進程,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水平。

科技創新方面,東莞與香港的合作成果顯著,未來潛力巨大。廣東省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黨委委員、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副總指揮陳延偉表示,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自落戶東莞以來,已成為莞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來,港澳地區的七所高校積極申請使用CSNS實驗設施,累計完成76項實驗課題。

陳延偉介紹,為深化與港澳高校的合作,東莞已建立了多個聯合創新平台,包括「中科院高能所-香港城市大學-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和「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這些平台促進了科研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加速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他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與港澳地區的科技合作,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轉化,助力東莞、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