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作為粵澳兩地間的重要樞紐,拱北口岸2024年出入境人員突破1.1億人次,同比增長13%;其中粵港澳三地「常旅客」數量便超8000餘萬人次,佔年客流總量的八成。值得關注的是,截至2024年,拱北口岸已連續12年客流量居全國首位,不僅彰顯其作為連接內地與澳門重要通道的地位,還提升珠海等灣區城市吸引力和國際形象,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深度融合與經濟發展。
粵港澳「常旅客」成通關客流主力
粵港澳「雙向奔赴」熱潮近年持續,拱北口岸在跨境旅遊、赴澳務工等群體疊加影響下,2024年清明、暑假、國慶假期等節假日期間通關客流明顯上漲,日均客流在暑假末期達到峰值39.9萬多人次,又一次創下四年來單日查驗出入境旅客最高紀錄。其中,經拱北口岸來往粵澳兩地的外國旅客數量顯著提升,達70萬多人次,較2023年大增94%。
「整體而言,2024年經拱北口岸來往的各類旅客數量都有明顯增長,但往來粵港澳三地間的『常旅客』仍是通關客流主力。」拱北邊檢站邊防檢查處副處長易敏介紹。2024年3月15日,拱北口岸主聯檢大樓恢復通關;11月20日,全國首批「免出示證件」通道在拱北口岸順利落地後一個多月,使用「免出示證件」通道順利通行的旅客已達200萬餘人次。來往便利化程度逐漸提升,電子化查驗日益成熟,讓這座屹立「一國兩制」交匯點上70餘載的一類口岸,民生屬性不斷增強。
2024年以來,拱北邊檢站查驗粵港澳三地「常旅客」數量超8000餘萬人次,佔客流總量的八成。在澳門務工人員張先生表示:「我從每天上下班時間段來看,明顯感覺到了過關人數的增加,但是現在新的大廳通關設備、通關環境都好了很多,雖然過關的人多了,但是過關還是很快,尤其是『免出示證件』過關,對我們經常來往的人來說非常的便利。」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
拱北口岸地處粵澳一線,已成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護航「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前沿崗」。該口岸作為全國最大的旅檢口岸,其客流量的領先地位體現了內地與澳門之間日益密切的往來。這種密切的往來不僅促進了人員、物資和信息的快速流通,還為兩地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拱北口岸的客流量持續增長,是內地與澳門經濟融合不斷深化的重要體現,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
同時,拱北口岸客流量的增加為珠海、澳門等灣區城市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隨着客流的激增,珠澳的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而跨境貿易的活躍也為珠海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不僅成為旅遊目的地,還成為重要的貿易通道。此外,拱北口岸客流量的領先地位,還提升珠海、澳門的城市吸引力和國際形象,不僅有助於珠澳在國際舞台上展示其獨特的城市魅力,還為珠澳等灣區城市群的未來融合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