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芝齡
啟德郵輪碼頭作為維港地標,坐擁無敵海景,惟多年來礙於定位單一,造成日常人流無法維持正常商業運作,幾乎淪為死場。隨着文體旅局有意推動碼頭轉型,筆者期望新用途要優先考慮青年元素和居民需要,確保在旅遊淡季有足夠人流,帶動啟德郵輪碼頭的發展。
還記得去年有立法會議員提及,香港郵輪數目遠低於新加坡,耗資82億的啟德郵輪碼頭竟然不及尖沙咀海運碼頭,當時文體旅局解釋,啟德定位並非商場,而是客運基建,如果舉辦活動而影響客運功能需要「小心諗清楚」。直至近期,政府釋出善意,願意接納意見,就郵輪碼頭定位保持開放態度。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局有意探討轉型,例如,增加新的用途,要求碼頭營運商設立KPI,承諾每年吸引郵輪停泊達一定日數等等。
的而且確,旅遊業有淡旺季之分,但過往不時有傳媒到啟德郵輪碼頭視察,發現該處長期十室九空,幾乎一年365日都沒有足夠商店營業,影響本港旅遊形象。翻查入境處資料,由12月31日至1月6日,碼頭共接待10,789人入境,10,429人出境,平均每日只有約3千人人流,當中出入境人次各有兩日錄得0,令人擔憂。從客觀數據來看,除非碼頭營運商有辦法大幅增加郵輪停泊數量和日數,否則單憑現有人次實在無法維持正常商業運作。
其實,只要政府保持開放態度,願意增加用途和按時興建綠色集體運輸系統,郵輪碼頭的轉型並不困難。要知道,啟德碼頭不單只配備上下船設施,還額外建設附屬商業區和天台公園等非碼頭功能區域,面績約5600方米,龐大的商業和休憩空間正是郵輪碼頭的轉型優勢。而事實上,以往香港亦有場地曾經「死過翻生」,例如,去年結業重建的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曾經被人詬病交通不便,如同死場,但受惠於租金低廉,空間寬敞,吸引不少文化藝術活動進駐,後來更加成為年青人拍施、追星以至參與同人活動的好去處。
一方面,考慮到施政報告建議將啟德方艙醫院改建為「青年驛站」,郵輪碼頭新用途可以增加更多青年元素,例如,舉辦文創市集、音樂節、鼓勵初創企業進駐,甚至開設「連青人網絡」實體互動平台,務求發揮協同效應。另一方面,政府亦要研究針對性項目,吸引啟德街坊到訪郵輪碼頭。若果就連啟德市民都不感興趣,政府又談何鼓勵全港市民到訪。舉例來說,近年全球多地流行山姆會員店、Costco等倉儲式超市,政府可以考慮以優惠租金引入同類型的商舖。既可以為「青年驛站」等社區提供日常用品之餘,也能便利旅客購買香港商品,一舉多得。
要推動郵輪碼頭轉型,關鍵在於新用途必須具有吸引力。筆者作為青年工作者,絕對支持政府提前招標,推動碼頭轉型,並且以青年元素和居民需要為首要考慮,與「青年驛站」相輔相成,打造更有活力的生活圈,繼而吸引更多公司選址啟德停泊郵輪。
(作者為自由黨灣仔支部主席、灣仔青年聯會主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