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低空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廣州成立。圖為頒發委員會成員證書。(記者敖敏輝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30日,廣東省低空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稱標委會)在廣州成立,這是全國首個省級低空經濟標委會,標誌着大灣區低空經濟進入了標準化、專業化發展新階段。標委會由工信部電子五所和粵檢集團專家領銜,54名成員來自低空經濟產業鏈各環節,將開展低空關鍵領域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制定。與會院士專家表示,中國低空經濟產業快速發展,但也受制於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的缺乏,應以低空安全為先導,加快健全完善覆蓋設計、生產、管理等低空經濟各環節標準體系,以推動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和全產業發展。

陣容強大 專家五方面建言打造體系

標委會由由工信部電子五所和粵檢集團頂尖專家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委員來自公安部檢測中心、中國民航試航審定中心、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中國計量研究院、中山大學、億航智能、大疆無人機、美團等產業鏈各環節。大會向標委會委員頒發了證書,與會院士專家圍繞我國低空經濟標準建設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羅錫文呼籲建立農業航空標準體系。(記者敖敏輝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羅錫文介紹,中國是水稻大國,但單產卻低於歐美不少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是水稻單產最高的國家,他們機器撒播面積佔80%,地面機器直播佔20%,每公頃平均產量是10噸,而我國是7.2噸。因此,我國在無人機植保、糧食單產還有不小空間。

「然而,我國農業植保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管理部門,由於標準的缺失,甚至哪些型號的農業無人機納入補貼範圍,管理部門還把握不准。」羅錫文說。

事實上,我國在無人機的撒播、排射式播種等方面的技術已經很先進。比如,團隊在廣東某地的開展精準施肥試驗,早稻每畝平均減少氮肥28%,晚稻減少22.5%,早稻增產超過20%。然而,由於沒有行業標準、國家標準,限制了技術設備的大規模推廣。

羅錫文從5方面提出了加快制定中國農業航空技術標準和規範的建議。包括飛行器產品設計、生產、制定的技術標準,操作人員崗位培訓與資質認證體系,作業質量、防治效果評價和環境評估標準規範等。

專家:中國要勇闖無人區 用標準的手段鞏固創新成果

大會上,一家企業展示通用版無人機硬件接口。(記者敖敏輝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院長向錦武在《低空經濟及其裝備技術》的報告指出,低空飛行的系統高安全性,有賴於相關標準的建立。比如,硬件方面,飛行器結構強度、抗風設計、防差錯結構等。

向錦武從動力能源安全、信息安全、智慧空域等方面,提出多個標準體系建設的建議。以信息安全為例,要建立起電子圍欄、遠程識別、數據鏈保護、環境交互等一系列運行管理規範。

IEEE無人機應用與通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席盧海英長期從事國際標準化工作,他表示,標準化是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從國際競爭的角度看,誰掌握標準誰就掌握主動。中國要用標準手段鞏固創新成果、創新路徑,並將經驗鋪遍全國乃至全世界,勇闖無人區。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