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5日發布消息稱,該院感染內科教授侯金林及海內外團隊共同完成一項有關慢性乙肝治癒的研究成果,發現聯合病毒抑制和免疫激活的雙重策略能夠將慢性乙肝治癒率提高至30%以上。該成果發布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乙肝是誘發肝硬化及肝癌的最主要因素,通常呈現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發病趨勢。第四次全國乙肝血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超7500萬乙肝感染患者,佔全世界約30%。
目前,核苷類藥物和長效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被廣泛應用於慢性乙肝治療,從而抑制乙肝病毒複製,推動乙肝e抗原(HBeAg)轉陰,使患者臨床症狀好轉,肝功能恢復,減輕肝纖維化,降低肝硬化、肝細胞癌的發生率。
「然而經過手段治療後,能夠實現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患者比例仍不足10%,依然存在誘發肝癌等疾病風險。」侯金林說。
乙肝的功能性治癒或臨床治癒,是目前國內外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公認的理想治療目標,重點是要在上述基礎上實現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達到持久的免疫學控制。
對此,侯金林團隊對多個新靶點抗乙肝病毒藥物及其聯合用藥效果進行同步評價,首次引入小核酸藥物和免疫激活藥物的治療策略。前者藉助核酸小分子特異性,通過基因抑制、添加、替換或編輯,沉默疾病基因表達,達到持久療效;後者則能夠對機體免疫功能進行調節。
研究發現,這一組合策略使得乙肝治癒率超過30%。而對於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低於1000國際單位的患者,治療後乙肝治癒率可高達47%。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社論指出,該研究為後續開展新藥「組合」治療慢性乙肝感染提供了思路。
在此基礎上,考慮到乙肝抗原水平的長期動態變化對乙肝功能治癒所起的關鍵作用,侯金林聯合南方醫院感染內科樊蓉團隊研發推出了「GOLDEN(金牌)」乙肝治癒預測模型。
樊蓉介紹,該模型集納了過去10餘年間長期隨訪的10175例慢性乙肝患者數據,以多時間點的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作為核心指標,通過深度學習與大數據分析,評估識別乙肝功能性治癒的優勢人群。
「對於系統判斷的不同特徵患病人群,醫生可以制定和採取個性的治療方案,推動更多有希望的患者實現乙肝治癒。即使無法治癒,也能夠選擇更加符合病情的抗病毒療法。」樊蓉說。
侯金林表示,因為指標單一、操作簡單,這套預測模型能夠有效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整合相關診療服務,進一步推動病毒性肝炎的早防早治。
(來源: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