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書法如今更多在展覽中作為藝術品出現。圖為「過界」設計展中展出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手寫書法招牌草圖。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香港特色文字在消逝:有霓虹燈招牌的逐漸清拆,有手寫小巴水牌照變成電腦字體,有手雕麻將再無傳承即將落幕……當然,回到最根本,便是屬於香港的書法,分屬不同風格的各個大家,行文落筆透出一口口氣韻。時無重至,華不再陽,電腦的廣泛應用使眾多書法家不再將手寫招牌作為職業,商業書法便也逐漸消失。而文字是歷史的載體,書法是精神的體現,如何珍藏,又如何重建,值得一番探討。

●上環有記合臘味家的水磨石招牌及廣告字為1930年代書法家區建公的作品。 資料圖片

為了解港味文字的興起、繁盛與沒落,香港文匯報記者聯絡到《香江墨跡》一書的作者黃宣游,他同時創建了「墨跡」研究計劃,研究及保育香港的書法及應用文字。採訪當日,黃宣游與記者相約在保良局,據他介紹,這地方名家墨跡多,亦有許多可以代表舊日香港特色的文字,值得一去。

電腦字體對書法衝擊很大

身處華洋雜處的香港,文化本就是豐富且多姿多彩的,而香港文字的歷史,也伴隨着整個城市的生命力而起伏。黃宣游說:「手寫且人手雕琢的字體,是有『氣』在當中的。從前的生意人,一定會去找人來寫招牌,因為人是生的,而電腦、機械是死的,這對於生意人來說是一種風水。」他談道,這些由書法家所書寫的招牌,凝聚着三種不同的「氣」,包括書法家的「氣」,招牌師傅製作的「氣」以及商家本身的「氣」,這樣的氣缺一不可,也是當時華人經商的奠基石。

在文字商業化、應用化的背後,有着一連串的歷史緣由,「從前的認知是惟有讀書高,而商人是最低的,因此除了藥局、學校等地方,很少能看到名書法家去幫商人提筆寫字,但到了清末的時候,開始淡化了這樣的階級觀念。當然,也因為資本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通商的地方,商業書法也開始越來越繁榮。」黃宣游介紹道,「所有的文化都是當時人的觀念、想法的體現,而商業和藝術在那個時期,是互相支撐的。」

來到近現代,電腦的出現對書法衝擊很大,無論中西都有很多書法家就此退下火線,不再將手寫招牌作為職業。不過,也因為電腦的出現,有人將不同的書法風格傳承,作為字體使用。黃宣游解釋道:「書法文字在商業上的應用慢慢消失集中在三個原因:第一,電腦化。很多人做事都是捨難取易,當中小企業興起的時候,膠片招牌也開始興起,成本低,效率高;第二,則是商業社會的轉變,地產慢慢主導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同時當傳統行業的第二、第三代慢慢變為專業人士,就很難守業;第三,人的價值觀,當我們對於華夏的傳統美學不重視,不認識,就會逐漸摒棄這樣的傳統觀念。」

●黃宣游鑽研上世紀書法家的墨跡,致力保育港味文字。

研上世紀書法家翰墨痕跡

在過去,雖然讀書人很少、識字率也不高,但商家用書法家的墨寶作為招牌,這些書法便可以從一種私密的、高級的藝術變成公共藝術,讓市民都能夠耳濡目染。但是如今,由於從事人手寫字的大師越來越少,雕刻師傅也幾乎遍尋不着,這樣的應用物品便收費高昂,無法成為通用物品。

2020年末,黃宣游開始收集香港上世紀二十至八十年代應用書法家的作品,特別是四位代表性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和黎一鳴,並研究其書法藝術與商業結合的特色、文化與發展。「書法的傳承之少,變相讓一些派別漸漸失傳。2020年開始,『墨跡』研究計劃就在不同的文獻中找到當初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嘗試重現。同時,我們需要和時間競賽,因為從前寫書法的人已經慢慢離開,我們希望用一種中立的態度去進行保留和研究。」他說。

難度大嗎?很大。由於香港商業社會的屬性,資本化發展較早,人們對書法的認識與熱情漸漸磨滅,而現時除了少量醫院、學校仍保留書法字體的牌匾、雕刻的墨寶,惟有保良局仍有大量的墨跡留存供人欣賞,這也是黃宣游提議到訪保良局的原因。「凡存在過的必定留下痕跡。」黃宣游很肯定地說道,「藝術家過身之後留下的東西是一個中立的存在,但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種承先啟後的意義。墨跡研究計劃無心插柳,保留了中間80多年的歷史,我們目前再去繼續發展,對於當代的書法來說也是很有幫助。」

文字啟發藝術創作 吸引現代人興趣

「書法之所以是法,是要合乎法道的,例如倉頡造字,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思,筆順也要正確,我不反對將字圖像化,但那就是美術字或者平面設計。」黃宣游認為,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中國文字,對於推廣或保留漢字的意義是有積極幫助的,但對於書法的保留及發展則未必是正面的影響。「這些創作起碼能夠讓現代人產生興趣,但是不能稱之為書法,否則就是誤人子弟。」黃宣游說。

「創作的媒介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如果我們只談紙本的話,紙本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越來越矜貴,沒落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黃宣游認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使用漢字作為靈感,這對於漢字的流傳和推廣來說是非常好的,而對於文字來說,不拘泥於原有的表現方式,也是一種讓人產生興趣的方式。

利志榮(右)夥拍李鴻健設計象形文字傢具。

象形文字傢具重現製造業之蓬勃

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輕工業發展蓬勃,新蒲崗曾是香港昔日的輕工業重地。隨着「香港製造」產業漸漸式微,作為本地輕工業中流砥柱的勞動力——勞動階層也鮮被提起。香港工業設計師利志榮夥拍年輕設計師李鴻健,對新蒲崗作出細微觀察,從當區的人文及工業活動,創作出屬於新蒲崗的象形文字;同時以立體符號的形式,致敬新蒲崗昔日製造業。他們以傢具作為載體,讓漢字變成一種立體的「視覺表達」——以「生」產、努「力」、「手」作仔及「辶」(運輸)四字創作的傢具,一起集體回憶「打工仔」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以及「香港製造」登上世界榜首的崢嶸歲月。「我們最初就在摸索什麼樣的字眼會與新蒲崗的產業有關係,最後選擇這幾個字因為都是與生產本身有密切的關係。」利志榮說。

設計師李鴻健說:「當中產生的困難在於怎麼將字、新蒲崗與藝術品之間產生聯結,三件事本身的關係不近,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如何結合。」一開始他們想過很多方案,比如傢具本身是組合式的,但最後認為直接的呈現是最好的表達。「我們以往都有將不同的概念加入到傢具裏,但這次是非常貼切地將文字融合進去,需要比較大的想像力。」

●陳濬人以黃大仙祠為創作出發點,創造出糅合宗教意味的字型與意義的全新文字。

黃大仙「文字空間」傳遞祝願

黃大仙乃香港本土信仰價值的孕育地之一,而信仰精神正是組成社區日常的重要元素之一。北魏真書體創作者兼字體設計師陳濬人,以黃大仙祠為創作出發點,以傳統道教神秘「諱字」的造字學為基礎,運用設計手法拆解、重組和再生成全新版本後,夥拍本地玩具設計單位LeeeeeeToy,創作出糅合「光、道、心」三個字的字型與意義的全新立體文字玩具雕塑,表達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期許,也延伸着人們的心靈追求。

●「贈字無限鏡房」中的內容誠摯正向,幽默貼地。

土瓜灣街坊贈字匯成「無限鏡房」

充滿舊香港情懷的土瓜灣是切切實實的民生社區,不少同鄉會、武館、醫館、跌打館早年落戶此地,與區內勞動階層建立了深厚的關係,舖內「骨科聖手」「仁心仁術」等鏡牌反映鄰里和睦、饋贈文化等土瓜灣特色。對於從前的鏡牌文化,有土瓜灣的舊街坊說道:「以前的年代是沒辦法上網參考評論的,所以除了口耳相傳之外,這些鏡牌無形中也為這些師傅增加了口碑,是一件非常溫暖的事。」而年紀稍輕的市民,對於這種情懷也會產生好感:「會給人一種這間舖很老字號、很有經驗的感覺。」

手繪字藝術家Katol Lo深入土瓜灣以街頭寫字的工作坊形式,駐紮土瓜灣多家地膽小店,包括來泰巷、麻雀客棧、生昌焙豆,收集街坊對地區小店的日常連結,親邀他們寫下對店舖的祝福與感謝,並以街坊所寫的文字作為基礎,取舊日土瓜灣跌打館與醫館「鏡牌」為靈感,以其美學觸覺創作新世代的文字牌匾,於「贈字無限鏡房」內呈現,折射出街坊與店舖的深厚感情與聯繫。

傳統題字注重文筆和格式,街坊們絞盡腦汁,迸發各種不同新舊風格的字句,內容誠摯正向,幽默貼地,包括「燒賣是福」「心意永存」「香茜聖手」等。Katol亦秉承贈字文化精神,細聽店主的故事後,創作一組別具玩味風格的藝術鏡牌,贈送土瓜灣小店、單位,寄望這種土生土長的社群精神,心意永傳。

相關閱讀:

香港文字故事系列(上)|字裏巷間承載香江特色文化 燈火闌珊處尋覓新生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