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今日(25日)在北京召開,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今日出席主題會議並致辭。他強調,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全球物流供應鏈應不斷提升韌性,確保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和承受能力。
林世雄指出,物流業將貨品從產地送往市場,是實體經濟的骨幹、是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各國貿易相互依賴,保持物流暢順離不開全球各地的團結合作。香港一直以來高度依賴進口,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香港的物流業始終未曾停運片刻。香港物流業界一方面努力維持本地物資供應不斷,另一方面充分扮演着國際物流樞紐的重要角色。
結合香港經驗,林世雄為增強全球物流供應鏈的韌性提出建議。他指出,有關部門必須建構全面而廣闊的運輸網絡,確保物流網絡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和承受能力。香港國際機場和有關部門不斷致力提升香港航空網絡,包括於今年全面啟用三條跑道,將讓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處理能力在2035年倍增至每年1000萬公噸。香港貨運港口亦是全球最繁忙和最有效率的港口之一,每星期有逾300班國際集裝箱班輪,連接全球約500個目的地,更與約100個「一帶一路」國家有海上貨運往來,打造世界頂尖的多式聯運網絡。
林世雄指出,在高增值及智慧物流領域必須應用科技不斷提高物流行業的技術水平。自動化智慧物流是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高增值物流發展更需要多應用科技,行業技術標準化是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關鍵所在。
林世雄提出,有關部門應推動供應鏈數字化,增加物流供應鏈的透明度,實現各個環節之間無縫銜接。香港物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整體數字化程度不足。因此,特區政府正全力促進物流數據互聯互通,通過構建和聯通不同的物流資訊平台,提升供應鏈效率和透明度,從而增加物流供應鏈的韌性。
林世雄亦呼籲物流業持續強化區域合作。各個物流樞紐必須努力擴大貨源,同時與其他物流樞紐尋求合作,提供更能回應市場所需的服務。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一方面致力推動區內港口協作,例如在今年8月開通了渝深港固定班列的海鐵聯運模式,加強協同競爭力;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也加強與包括東盟及中東等「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開拓更多物流商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