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20世紀以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香港在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回顧過去,國家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兩地磨合出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中提到,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相互促進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發展經濟。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面臨人力及市場的樽頸,故國家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機遇,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帶來的除了資金,還有技術、訊息、管理制度和國際視野,而內地亦可提供人力及地方,形成互補。

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舆内地相互促進,經過四十餘年互動,國家成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贸易大國;香港經濟結構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成功轉型為服務業型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基礎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港商在內地發展的基建項目包括能源、公路及橋樑、貨櫃碼頭、邊境口岸設施及地鐵等。

能源:粵港聯網工程、香港至蛇口的電纜工程、沙角B電廠、大亞灣核電站、沙角C電廠、安順電廠二期

公路及橋樑:廣珠公路四橋、洛溪大橋、廣佛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虎門大橋、廣州環城高速公路

貨櫃碼頭:珠三角港口群(蛇口集裝箱碼頭、赤灣集裝箱碼頭、珠海國際貨櫃碼頭、南海國際貨櫃碼頭、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大鏟灣集裝箱碼頭一期)、長三角港口群(張家港永嘉集裝箱碼頭、上海集裝箱碼頭、太倉國際集裝箱碼頭、南京港龍潭集裝箱、上海浦東國際集裝箱碼頭、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揚州遠揚國際碼頭、上海明東集裝箱碼頭、寧波遠東碼頭、連雲港新東方國際貨櫃碼頭)、環渤海地區港口群(天津東方海陸集裝箱碼頭、天津五洲國際集裝箱碼頭、天津聯盟國際集裝箱碼頭)。此外,港商在內地其他地區投資的貨櫃碼頭還包括廈門象嶼新創建碼頭、廈門國際貨櫃碼頭、廈門集裝箱碼頭等。

邊境口岸設施:羅湖聯檢大樓、皇崗口岸邊檢綜合檢查站

地鐵:截至2017年,港鐵公司在內地營運六條地鐵綫路(分別在深圳、北京、杭州),合計規劃綫路總長221.2公里,共150個車站;除帶來三十多年營運地下鐵路的經驗、資金及先進的設備,港鐵公司引入的「興建一營運一移交」、公私合營、「鐵路加物業」綜合發展的模式,有助促進內地城市軌道的發展和投融資體制改革。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