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國際高峰論壇。

(香港文匯網記者 倪夢璟)在近日舉行的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國際高峰論壇中,《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作用機制、實施效應及優化路徑研究》中期成果公布,上海社會保障綠皮書也同時發布。業內表示,內地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報告指出,上海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總體構架已基本形成。多專家建議,內地可以汲取國際經驗,不斷對相關制度進行改革和完善。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原院長董克用表示,中國總人口已開始減少,且趨勢不可逆轉。他指出,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重在未來30年中加速上升,將達到35%左右,且這一比例將一直持續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是面臨「高峰」,而是將面對「高原」,「結構不平衡是我國養老金體系的主要矛盾,這對養老金制度造成巨大挑戰。」他建議,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要回歸現收現付,目標是「保基本」,在此基礎上,應加快發展二、三支柱養老金,減輕公共養老金壓力,變「儲蓄養老」為「投資養老」,讓更多人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上海社會保障綠皮書》發布。

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迪帕克·傑恩(Dipak Jain)則指出,老年人口增加、人類壽命延長、生育率下降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已成為全球趨勢。他針對中國如何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了建議,「例如可以採取促進人口增長的激勵措施、改善教育和就業基礎設施以及完善養老金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他同時建議,可以通過「推動高科技創新」和「對具備專業技能和良好教育背景的外籍人才開放移民」來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上海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表示,將通過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匯聚各方研究力量,搭建國內外社會保障研究的學術網絡和交流平台。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