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有女嬰去年成功接受內地遺體捐贈,完成換心手術,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和肯定;特區政府亦正與內地探討跨境器官移植恒常化問題。不過,醫務衞生局昨日表示,衞生署留意到近期到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網站取消登記的數字有不尋常情況,不排除少數人意圖擾亂中央名冊的代表性及增加政府人員的行政負擔,批評有關行徑極為不負責任並予以譴責。建立兩地跨境器官移植恒常機制,可以給本港病人帶來更多重生希望。內地器官捐贈移植事業獲國際社會高度肯定,貶損、干擾兩地跨境器官移植合作,漠視病人福祉,損害病人權益。當局必須加強解惑釋疑、掃除謠言,依法徹查追責,保障兩地跨境器官移植合作順利推進,造福兩地民眾。
去年底,本港4個月大女嬰芷希被發現患有罕見「擴張性心肌病」,生命危在旦夕,獲內地亡童捐獻「愛心」。在中央政府協助下,兩地政府部門和醫療團隊特事特辦,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令芷希重獲新生。芷希「換心」手術,是本港首宗來自內地器官捐贈的移植手術。本港社會有不少意見認為,特區政府應積極探討與內地建立恒常化的雙向跨境器官捐贈機制,最大限度利用兩地居民去世後捐獻器官,拯救民眾生命。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透露,已與內地當局制定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的初步方案,盧寵茂重申機制不會影響香港器官的分配。
昨日醫務衞生局發言人表示,醫衞局與醫管局正參考去年兩地首次跨境器官捐贈移植個案的成功經驗,與內地探討建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現時政府正考慮設立第二層互助分配機制,當兩地任何一方有器官捐出但在本地沒有合適病人接受,可啟動機制將器官跨境捐贈配對。特區政府正積極與內地有關單位探討擬議機制,確立一致的技術層面要求、準則及流程,以確保捐贈器官合法、公平、公正並安全地應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為原則。可見,有關機制以「本地優先」為大原則善用器官,達至最大效益,所謂損害港人利益的謬論,根本是刻意誤導。
內地近年人體器官捐獻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刑法修正案》等法例對人體器官移植作出嚴格規定,「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更獲世界衞生組織和世界器官移植學會高度認可。數據顯示,2020年內地器官捐獻和移植數量居世界第二。 目前,有超過3,500名香港居民在COTRS中等待器官移植,有近千名香港居民通過公平公正的器官分配與共享接受了移植手術。同時,有9名香港居民在內地逝世後捐贈器官,24名內地同胞受惠。因此,建立兩地跨境器官移植恒常機制,善用捐贈器官,對兩地民眾而言是互利雙贏。
但是,本港有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不樂見任何兩地互利合作,對造福港人的跨境器官移植合作也不擇手段抹黑、破壞,包括散播煽惑人心的謠言,詆毀內地的器官捐贈制度,更直接干擾本港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利用從未登記卻申請退出、重複取消申請等拙劣手段,企圖炮製大量取消登記的假象,渲染不信任兩地跨境器官移植合作的氣氛,增加兩地合作的困難。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干擾本港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很可能觸犯「不誠實取用電腦」罪,警方應將違法者繩之以法,以收阻嚇之效;醫衞局、醫管局等部門更應積極宣傳國家器官捐贈移植事業合法合規、文明進步,兩地跨境器官移植合作彰顯兩地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增強本港民眾對兩地跨境器官移植合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科學理性地抵制謠言誤導,推動兩地跨境器官移植恒常機制早日成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