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日公布通脹率達40年新高,令市場極度憂慮美國經濟衰退,昨日因擔心美聯儲大幅加息壓抑通脹,港股隨外圍大幅下跌。美國政府一系列不負責任的經濟、外交政策,導致通脹高燒難退、經濟衰退危機迫在眉睫;而美國政府處心積慮轉嫁危機,令全球經濟風險大增,本港亦難以獨善其身。所幸的是,本港經濟根基穩健,又有背靠祖國的最大優勢,未來應該把握基本經濟路向,在善用聯通國際優勢的基礎上,千方百計融入國家改革發展大局和龐大市場,推動本港和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本港經濟抗逆力。
美國上周五公布的5月份通脹升至8.6%,40年來最高。美國深陷高通脹泥潭,經濟疲不能興,根本原因在於其瘋狂印鈔、單邊主義的內外政策。2020年以來,為應對疫情衝擊,美國兩屆政府在短短兩年之內,相繼出台4份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支出法案,總規模高達6.3萬億美元;美聯儲使出「無限寬鬆」政策,從2020年2月末至2022年3月末,美聯儲總資產規模由4.21萬億美元迅速擴張至近9萬億美元。這些財政、貨幣政策只能起到短期緩解危機的作用,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加重美國政府的債務壓力,也給今天的高通脹種下禍根。另外,美國為打壓中國,肆意「斷供」「脫鈎」,嚴重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在俄烏衝突上不斷拱火,造成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美國政府飲鴆止渴、不負責任的舉措,使其經濟遭到反噬,加劇陷入滯脹的危機。
隨着中期選舉臨近,拜登政府急需交出一份可觀的經濟成績單。在此背景下,美聯儲在加息、縮表上「快步走」。美國經濟調控政策進退失據,又不改變損人不利己的單邊主義,例如全面撤銷進口中國產品的不公平關稅,不僅導致美國通脹高企、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也造成負面外溢效應,衝擊全球金融市場。近期包括香港在內的新興市場,無論貨幣匯率及風險資產價格都波動不定,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和衰退風險明顯上升。
香港是小型開放型經濟體,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尤其敏感。受第五波疫情影響,本港今年第一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收縮4%,但疫情最差情況已過去,本地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基本通脹率在今年首四個月平均為1.6%,維持溫和。同時,本港作為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系統穩健,截至今年5月,本港股市市值增至38萬億港元,維持金融穩定的外匯儲備高達4,600億美元。本港家底厚,具有應對金融、經濟風險的良好根基;而背靠祖國的堅強後盾,更是本港抵禦外部衝擊、保持經濟穩定的最大底氣所在。雖然,受國際地緣政治衝突和疫情影響,內地經濟暫時受壓,但隨着疫情受控,以及中央出台一攬子穩經濟政策,包括國務院推出6個方面33項措施,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內地經濟增長回穩是意料中事。
內地擁有14億多人口的市場,佔世界經濟比重不斷提高,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器」。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升至18%以上,近10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有效控制疫情、經濟持續恢復,對於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國際供給、平抑全球通脹,具有不可忽視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克強總理上月出席中國國際貿促會建會70周年座談會時強調,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持續打造世界的大市場、外商投資的熱土。
中央持續改革開放,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不可替代;中央支持香港發揮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國內國際「雙循環」促成者的角色,香港更應乘勢而上,在「十四五」規劃找準定位,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切入點,發揮香港所長,融入對質量要求不斷提升的內地市場,服務國家所需,實現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