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香港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間,特區政府各部門及醫管局疲於奔命,其中消防處更試過單日接獲2,700宗救護車召喚,當中半數是確診者。消防處處長楊恩健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坦言,當時消防處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尤其高峰期時有不少救護員染疫或接受隔離,人力資源十分緊絀。為此,處方見招拆招,包括抽調教官及其他提供非緊急服務的救護人員「上前線」;以特事特辦方式,在極短時間內安排近千名具有先遣急救員資格的消防員接受訓練,以協助駕駛救護車;同時在鄰近醫院的合適地點設立消毒站,加快救護車的清潔消毒工作,方便盡快出車,當中不少屬前所未有的破格措施。他感謝同事們以高昂士氣、上下一心共同對抗第五波疫情,處方已於數星期前完成檢討,並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第六波疫情設立應變機制。
楊恩健表示,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為香港醫療系統帶來巨大衝擊,消防處人員作為抗疫最前線的其中一員,同樣承受着極大壓力,特別是最前線的救護人員既忙於接送大量確診者,還要兼顧日常的緊急救護服務,「緊急召喚一個接一個,每日都要加班一兩小時,疲於奔命。」
他指出,當時每日平均約有2,000宗救護車召喚,當中半數是確診者,最高試過單日接獲2,700宗召喚。
同事成密接者 人手極緊絀
他歸納消防處在第五波疫情期間遇到的挑戰,大致分為三方面:其一,不少同事因染疫或成為「密切接觸者」而需接受隔離或檢疫,導致前線救護人手極為緊絀。以3月4日最高峰為例,共有866名救護員因染疫或接受隔離而未能上崗,佔救護員總人數26%;亦曾試過同一時間有2,443名人員因染疫或成為「密切接觸者」而需要隔離或檢疫,佔消防處總人員約20%。第二大挑戰是為避免交叉感染,救護人員及救護車輛在每次處理確診或初步確診個案後,都會進行徹底消毒和清潔,整體較平日需要額外多1.5倍至2倍時間。第三,第五波疫情初期,許多輕症患者不清楚應去社區隔離設施或是醫院,最終召喚了救護車,亦增加了消防處人員的壓力。
他說,消防處當時作出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嘗試抽調教官或其他提供非緊急服務的救護人員奔赴前線支援,並於極短時間內安排約900名具有先遣急救員資格的消防員接受訓練,每日能提供約300人協助駕駛救護車,現時已累積約1,100名消防人員可供調派,「我們的目標是在6月底前透過訓練,將數字進一步提升至1,800人。」
曾一日內送1700人隔離
消防處於第五波疫情期間的其中一大任務,是要將輕症患者送往社區隔離設施。楊恩健說:「當時每日平均接獲逾4,000通相關電話,最多曾試過一日將1,700人送往隔離設施。」他指消防處增聘了合約承辦商協助大量救護車的清潔消毒工作,並在鄰近醫院的合適地點設立消毒站,以加快救護車的清潔消毒工作。
儘管如此,救護車仍是應接不暇,這亦會影響緊急召喚服務,故該處後期改用24座位的車接送確診者往社區隔離設施,又設立了「處長指揮室」以統籌和協調部門資源,利用「抗疫巴士」及的士,接載有迫切需要的確診人士入住社區隔離設施。該處亦透過電話短訊、電郵及不同社交媒體平台與確診人士聯絡,甚至利用人工智能來接聽電話以提升熱線效率,根據隔離設施的使用情況、確診人士的家居情況、病情或其他因素,安排他們入住社區隔離設施。
楊恩健表示,消防處於第五波疫情總結了不少寶貴經驗,整合並檢討了相關措施,以特事特辦及目標為本的方針,進一步優化了一系列針對疫情的應急策略及應變計劃,更有效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挑戰,以確保當疫情重臨時,能更快、更有效地啟動不同的應急預案。
「返三休二」變「返四休一」
他舉例指,特區政府曾於3月上旬將伊利沙伯醫院改為專門接收確診人士的定點救治醫院,救護車須於幾天內處理大量轉院個案,當時部門果斷發出為期5天的「消防處全體人員緊急戒備」信息,並發出「處長指揮室指示」,將該段期間救護員由「返三日休兩日」臨時改為「返四日休一日」,「雖說該段時間同事們十分辛苦,但不論消防、救護及通訊中心等不同崗位的同事都咬緊牙關,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克服重重難關,完成任務。」
統籌救護資源 助2000院友撤離
為應對新冠疫情,特區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令抗疫工作事半功倍。其中包括第五波疫情重災區安老院舍的海量撤離行動。楊恩健指出,為協助社會福利署轄下爆疫的老人院舍進行撤離行動,消防處自2020年起成立了一個跨部門工作小組並擔當統籌角色,統籌醫療輔助隊、醫院管理局非緊急救護服務運送車隊、聖約翰救傷隊及消防處的人手和車輛,一同處理撤離院舍長者到隔離設施的行動。他說:「當收到社署求助後,我們會統籌全港救護資源,更曾試過動用消防船,將位處長洲的院舍長者送往亞博館。」單是第五波疫情期間,已成功撤離了逾2,000名長者。
疫情高峰時期,各區的確診長者大幅增加,社署亦增設暫託中心以照顧輪候入院的長者。楊恩健指出,除了院舍撤離行動外,消防處亦同時肩負運送確診長者到暫託中心的行動。自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在多次的院舍撤離/送回行動中,2月15日曾試過單日3次相關行動,共涉及127名院友,而在多次行動中,共有18次除了消防處的救護人員外,還動用了消防人員參與。
楊恩健解釋,由於有爆疫安老院舍位處唐樓,並無升降機,加上多名院友行動不便及需要臥床,因此出動了消防員與救護員合力揹院友下樓再送上救護車。
「長洲任務」曲折複雜
此外,還有17次共涉及95名院友的院舍撤離/送回行動發生於長洲的院舍。楊恩健指出,有關行動須涉及多個部門聯手,當中包括消防處、醫管局、社署、離島民政處及警務處,彼此通力合作下才能把曲折且複雜的行動迅速完成,「所有院友均須先由長洲的院舍送往碼頭,再移上救火船,到達機場碼頭後再上救護車,才可送抵亞洲博覽館的隔離設施。可見該行動的複雜程度,於疫情期間涉及的人手調動亦對消防處帶來極大挑戰。」
【特寫】日常工作變數多 幸同事應變力強
原任消防處副處長的楊恩健於今年3月26日接替同日展開退休前休假的梁偉雄,出任消防處處長,當時正值第五波疫情高峰期。他指出,雖然消防處當時的抗疫工作面對重重困難,但部門士氣高昂、上下一心應付難關,並以過去的工作經驗與知識,不斷調節策略務求將工作做到最好。他認為,消防處的工作非常有意義,「縱使消防日常的工作從來都充滿不確定性,但所有同事都已具備足夠的應變能力,部門亦時刻能機動地調派人手及資源,以切合不同行動的需要,在第五波疫情期間亦不例外。」
參與學院創辦 研究四代系統
楊恩健於1989年11月加入港英時期的入境事務處,任職入境事務助理員,其後於1992年4月轉職消防處,至今已在消防處工作逾30年。他說:「消防處的工作非常有意義,無論滅火救援、救護工作或後勤支援也是一樣。」
他表示,自己曾做過防火審批工作,環球貿易廣場及1881公館等的圖則他也有份審批,「滅火救火固然有滿足感,但一幢建築物落成後達至消防安全標準也令我很有滿足感。」
除此之外,他亦曾參與消防及救護學院的創辦,及以主管身份參與第四代調派系統的研究。
楊恩健指出,消防處作為應急部門,每名消防人員在入職早期的訓練已學會如何面對突發事情,「無論救火、大型災難,以至疫情這些不同性質的工作,其實都無太大分別,消防人員也會臨場按緩急輕重去做決定,過後亦會評估該些方法是否達到目標,以提升解難能力。正如我們接送市民到社區隔離設施時,起初是用救護車,後來則改用24座或抗疫巴士,這正是不斷因應時勢去改變的策略。」
他續說,外表硬朗的消防人員其實也充滿同理心。他舉例指出,第五波疫情期間曾有同事參與緊急救援服務時,一名伯伯身體不適,覺得自己可能確診新冠肺炎,「其實該伯伯已有朋友贈送的快速測試劑,但因他年邁不懂使用,救護員知道後便幫他現場做快測,最終證實伯伯確診,於是即時穿上保護衣物並送他去醫院。」
另一個例子是一名家中有幼童的爸爸快測呈陽性,為免感染幼童,即時離家到公園透過WhatsApp平台上報消防處,「雖然當時已是深夜,我們亦即時安排特別專車,到公園接他去社區隔離設施。希望透過這些措施能盡力幫到市民。」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