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專題組)病毒無孔不入,鬧市、鄉村、離島……到處都有爆疫風險,偏偏接種疫苗就受到山與海阻隔,使島嶼及山村的村民注射疫苗極其不便。不過,民間義務醫療隊沒有遺忘他們,縱然路途顛簸,天氣惡劣,義工隊秉持着「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到各村落為村民打針及派發抗疫物資。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直擊義工隊冒雨到偏僻的塔門島,為約30名村民接種新冠疫苗。主要牽頭人鄉議局環境及衞生委員會主任邱榮光表示,在本地遊熱潮下,遊客或將病毒帶到離島鄉村,一旦村落爆疫卻因交通問題,難以搶救,保護村民刻不容緩,「正因為這些長者住在偏遠地區,行動及交通都不便,我們更不能忽視他們!」
日前,一大清早天落着雨,鄉議局、醫療隊及義工隊等各路人馬頂着風雨、不遠萬里來到西貢黃石碼頭集合,香港文匯報記者抵達碼頭時,風勢雨勢不斷加劇,各人瑟瑟發抖,鄉議局智慧鄉郊小組副召集人劉文君接到電話,對方原來是塔門村公所,擔心天氣惡劣,反建議義工隊改期,但劉文君說:「我們團隊還是堅持過去,想盡快為長者注射疫苗。」
豪雨行山路全身濕透
風雨無阻眾人抗疫決心,當船到埗大家合力抬着重重的物資及設備登船,一路上波浪連連、寒風呼呼,約半個小時後終於到達塔門島的碼頭,只見船艙外的雨勢比來時還要大。由於從碼頭行至村內還有一段山路,身體淋雨不要緊,疫苗及物資萬萬不能淋濕,各人以種種方法為物資穿「雨衣」。沿着長長的棧橋,翻過一條條階梯,醫療義工隊終於抵達塔門島榕樹村內的疫苗注射點,各人的外衣經已濕透。

未作歇息,醫療義工隊馬不停蹄布置場地,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李耀斌說:「唔少八九十歲長者由山上行落來打針,要令佢哋一來到就打到。」不到一小時,所有人已準備就緒,打針村民們也陸續到來,僅僅約50分鐘,20多位村民順利注射,雖然他們戴着口罩,記者仍能見到他們臉上洋溢着的笑容和滿眼的感激。
這邊廂打完針,那邊廂已有義工把物資打包準備前往島上另一條客家村「塔門街坊」。一行人又沿着崎嶇的小路經過碼頭,到達「塔門街坊」村口的一間由餐廳改造的臨時注射站,餐廳負責人藍太稱「我哋都喺島上生活長大,居民有幸能在島上接種疫苗,我們作為街坊義不容辭借出場地。」

憂遊客來島有傳疫風險
「千里迢迢」到島上打針,縱然全日僅30名村民完成接種,但醫療義工隊從不在意人數多寡,因為「一個都不能少」。義務為村民打針的老人專科私家醫生葉衛民表示,作為醫生只要病人需要,多遠也會去到。他迄今已去過多個村落,為超過300名村民注射疫苗。他強調,島嶼雖然人流少,但依然有注射疫苗的必要,「好似塔門島,周末節假日遊客也不少,已搬離島的村民也會時常回島探望父母,長者們還是有不少機會和外界接觸。多一個人、多一條村接種疫苗,對全民帶來的免疫力是倍增的。」

島上長者:外展隊來了 煩惱無了!
看見外展醫療隊到來,與丈夫倆住在塔門的90歲梁婆婆如釋重負,因為終於不用長途跋涉到最近的大埔打針了:「路途轉折,要行落山去搭船,再接駁巴士才到達大埔,上午出門,傍晚才返到,好唔方便。」
照顧老伴 婆婆不願再入市區
路程折騰,令梁婆婆逾半年前接種第一針後,一直未下決心接種第二針,而第一針保護期已過,令她擔心疫苗失效。然而,出遠門不光是時間問題,還有她最放不下的丈夫,「佢臥病在床需要人照顧,出島去打針,一來一回就係大半日,佢唔可以無我喺度嘅。」對外展醫療隊前來為居民打針,她高興得拍手叫好,「真係幫咗我大忙,好感謝佢哋可以為我哋塔門居民服務,保護我哋嘅健康!」

打完第一針的李婆婆高興得手舞足蹈。88歲的她相當健談,談起打針便滔滔不絕:「終於打咗第一針,更加放心喇,我後生時去過好多地方,不過𠵱家年紀大咗好少出島,平時都喺塔門行山,原本無考慮過打針。」不過,在新界鄉議局及塔門村代表等推動及健康知識普及下,她明白接種疫苗的重要性,「雖然自己唔出島,而6個仔女都喺市區,節假日都常回來探望,加上塔門遊客不少,難免會有接觸,都係打咗針放心啲,等佢哋(醫療隊)下次再來,我再打第二針,真係多謝佢哋。」
97歲抗戰老兵自己落山打針
塔門有一位97歲高齡的「傳奇人物」黃觀保,因為曾在抗戰時期參加過「小鬼隊」,被人稱為「老戰士」。面對病毒戰,他不敢怠慢,「千里迢迢」落山打針,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李耀斌感動地說:97歲嘅老人,自己行落山過來打針,真係了不起,與當年抗戰嘅經歷同樣值得銘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