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青衣方艙醫院正式交付特區政府管理使用。

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引下辦理入住。

這是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建成的第一個方艙醫院,由中央援建,可提供3900個應急隔離床位。在一個星期的趕工建造後,正式投入使用。

在這之後,還有元朗潭尾、前新田購物城、洪水橋、粉嶺和竹篙灣等地將建起數個方艙醫院,提供更多隔離和治療的單位。

落馬洲河套區方艙醫院施工畫面

危難時刻,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靠山。香港只要有求,祖國必定有應。」這是讀者在我們的網頁留言區寫下的話。方艙醫院,正是內地援港的重要一環。

實地探訪,青衣方艙醫院配備空調,床褥齊全,不僅符合實際隔離需要,居住體驗也是很好的。

每個房間擺三張床,床頭櫃有水、枱燈和排插,每個房間都配備有空調和遮光窗簾。

每8個房間共用洗手間和淋浴間,各有5個廁格和淋浴設施。

有網友感歎,「等疫情過後,這裏可以考慮臨時安置籠屋戶、劏房戶。」疫情過後方艙醫院的處置,目前言之尚早,但此言正體現出對方艙醫院環境的肯定。

從部署到收治:要快!

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嚴峻使方艙醫院的建立成為必須。2月1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二次協調會,會議研究部署了多項工作,其中包括援建方艙醫院。此後的數次會議,都有推進方艙醫院建設的內容。

圖為夏寶龍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五次協調會的畫面。(中通社資料圖片)

4天後,四個方艙醫院就開工了。

2月22日,中央援建香港的四處臨時性社區隔離治療設施(方艙醫院)分別開工建設,地點選在青衣、前新田購物城、元朗潭尾和洪水橋。此外,竹篙灣及啟德用地,亦正興建社區隔離及治療單位。

中央援建香港方艙醫院項目開工首日。(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能夠迅速挪出這些地方,體現了政府和企業共同為抗疫做出的努力。

位於青衣的土地原本是政府正在招標出售的一塊土地。政府曾於去年12月17日公布,公開招標出售青衣市地段第200號用地作物流服務用途,截標日期為今年3月11日。

在決定將這塊用地用作建設方艙醫院後,上述招標已於23日正式取消,取代它將用於出售的是另一幅位於葵涌的物流用地。

新地(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則無償借出了兩幅土地,分別位於元朗潭尾和與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共同擁有的前新田購物城地點,兩處地點共佔地14公頃。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企業陸續宣布借出土地、倉庫、酒店等處所,用作隔離措施。

3月2日及3月3日土地及倉庫捐借情況

有了土地,接下來的便是夜以繼日地趕工。早一日建成,就早一日看見曙光。畢竟,等在外面的都是焦急的生命。

青衣建成的前幾天,香港一直在下大雨,道路受阻,但物料克服重重困難順利進場,建設工作快速有序開展。

中國建築國際集團的一位管理人員說,施工人員每天只能休息兩個小時

在港珠澳大橋上,一輛輛貨車陸續開出,在海關高效監管下快速通關,車上裝載着方艙醫院建設所需的「活動房屋」。除此之外,還有中山黃圃港碼頭等水路運輸。

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的努力,都換不來「7日建成」的奇跡。

3月1日,首批到達青衣方艙醫院的確診者辦理了入住登記。

香港需要方艙醫院

2月21日,香港巿民收到了來自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專門錄製的視頻,他在視頻中重點提到,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將患者和健康人分開,已確診者不宜居家,要另行隔離。能夠切斷這個環節,對香港盡快地控制疫情極為關鍵。

香港第五波疫情由新冠病毒變種毒株奧密克戎引起,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此前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打贏』奧密克戎的快速傳播力的速度。」

他說,如果有足夠的隔離設施,有足夠的醫療設施,便有辦法把它這個速度「打贏」,才可以控制確診個案數目到下降的趨勢。

第五波疫情下,香港的醫療設施一度趨向飽和。人們即使發高燒,或者初步確診,也無法很快地入住醫院,得到有效的治療和隔離。

明愛醫院急症室外帳篷,等候入院的候診者。(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方艙醫院,非建不可。

與主要用於救治,尤其是收治重症的負壓臨時醫院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不同,方艙醫院的主要功能是「隔離」。

資料顯示,方艙醫院是一系列具有不同醫療或技術保障功能的方艙組合而成的醫療單位,廣泛用於地震等緊急救災救治。

2021年9月,施工人員在福建泉港區方艙臨時隔離點項目工地。(新華社資料圖片)

它的定位是救治輕症患者,集中隔離切斷傳播途徑,並識別可能發展為重症的患者,轉移接受更完善的治療。

緊急建設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香港不是第一次。

兩年前的稍早時候,鯉魚門公園度假村香港緊急防疫觀察中心A區落成,這是香港首個緊急防疫隔離中心。當時的香港面臨着第一、二波疫情來襲。

原本用作供確診者密切接觸者檢疫,近期改為社區隔離設施的竹篙灣檢疫中心,定名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香港臨時醫院,以及亞洲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項目。

亞博館2020年新增的社區治療設施,大部分設施包括病床、家具,都由中央政府支援提供。(資料圖片)

這些建築,都在香港漫長的防疫抗疫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方艙醫院從哪裏來?將去哪裏?

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方艙醫院的年齡不大,但儼然已經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疫利器。

2020年2月,發生在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尚在嚴重時期,武漢市決定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武漢體育中心、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等地建方艙醫院,用於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症患者。

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從2月12日開始收治首批患者,到3月10日送走最後一批患者休艙,不到一個月時間。

上圖為武漢體育中心作為方艙醫院時的情形,下圖為恢復對外開放後運動場地全部約滿。(新華社資料圖片)

中國創造性地採用大規模的方艙醫院來防控疫情,成為公共衞生防控與醫療的重大創舉和寶貴經驗。

在此之後,隨着全球疫情的不斷升溫,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少開始借鑒中國經驗,根據本國實際情況,修建方艙醫院式的建築,用來防控疫情。

2020年,西班牙,工作人員在方艙醫院內擺放病床。(法新社資料圖片)

沒有人在2020年以前想像過,體育館上將建起一座醫院。正如沒有人想像過,原以為到了夏天就會結束的新冠疫情,直到目前還在威脅着千千萬萬的生命。

也有昔日的方艙醫院,後來變身成疫苗接種地,繼續發揮其防疫抗疫的使命。圖為2021年6月,市民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接種新冠疫苗後留觀休息。(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武漢疫情過去後,人們回顧方艙醫院帶來的奇跡時,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胡豫曾說,要把體育中心這樣的場所改造成具有中等規模的醫院,涉及到醫療、救護、院感等復雜問題,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所有工作都做到位,體現了政府的執行力

在武漢2020年初的那場疫情過去後,每一年,當地政府都邀請當年參與過援助的醫護人員回到武漢賞櫻花。(新華社資料圖片)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曾建議,今後在制定建築設計標準的時候,對於大型會展中心、體育館、庫房、廠房等,可以考慮留好接口,使其具備在24小時內轉化成為方艙醫院的條件。

他認為,方艙醫院在將來設計國家應急體系乃至世界應急體系的時候,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這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香港來說,第五波疫情會有過去的一天,建在青衣等地的方艙醫院或許會拆除或留作他用。但無論如何,這段經歷會成為寶貴的財富。

香港市民會記得這裏曾經拯救過的生命,政府會從中學習到如何建設自己的醫療應急體系。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港核酸採樣隊隊員甘恬田記得,來到香港的第六天,多日的陰雨終於告一段落。

「頗有雨過天晴的一番架勢」,甘恬田說,香港的疫情雖然仍不容樂觀,但隨着各項工作逐步進入正軌,疫情一定也會撥雲見日。

一位阿姨熱情地攔住她,詢問「是不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護人員」。

這位阿姨專程趕來,「想當面向你們說一聲謝謝」。她說,記住了他們從防護服後望住對方的眼睛,「這是最明亮的一雙眼睛!

大公報圖片

有這樣的一些眼睛在,和這樣一些記住了眼睛的靈魂,疫情終有過去的一天。

香港,加油!

 

(香港文匯網記者 唐王心 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 宋得書